金马车教育
标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2024.8)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2024-10-3 17:36
标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2024.8)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2024.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
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径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种单元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B.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
D.汉紫这一紫色色料的制备,必须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
【参考答案】A
【解析】B项,“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于文无据;“红色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原因是朱砂“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选项强加因果;另外,朱砂成为红色之王,最迟是在中世纪,朱砂(红色)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选项说是“同时”,不准确。C项,“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不符合原意,“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D项,“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两者顺序颠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介绍。
B.材料一第8段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用了“也许”“就”“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颜料的发明,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C
【解析】要完全弥补这种遗憾,至少还应对中国颜料发明的故事有详细的谈论介绍。
3.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3分)( )
A.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C.蓝草的叶子含有一种色素,现代的科学名称叫“蓝甙”,它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D.铅白一般指碱式碳酸铅,又名铅粉、铅华,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早、记录最丰富、品种最多样的白色颜料,常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内容指向颜色的意义、颜色的创新使用及对使用效果的评价,这与颜料发明无关。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有关“中国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5.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②突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铜牙---曾剑
十七岁这年,我报名参军。
“你为什么要当兵?”一个穿军装的人问我。
“找到我二爷。”
“你要到部队去找你二爷,他在我们部队吗?”
我摇摇头,一脸茫然。
二爷是烈士,但我们后人没有找到他的遗骸。
我二爷徐绪银,十二岁时,还是个放牛娃,那天跟红军的队伍去了军营。二爷瘦小的身影跟在红军队伍后面奔跑,显得那么弱小。我小脚的二奶,在他身后追,队伍越行越远,二爷越来越小,最后成一个黑点,眨眼间,二奶就看不见他了。
二爷再也没回来,直到许多年后,政府给我家送了一块牌匾,一个烈士证明,这成为我二爷的全部。
我很快知道,接兵干部叫李健一。我们要去的部队在苏北,徐州。真是巧合,我二爷就是牺牲在苏北。
新兵下连,李健一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问我想不想到师史馆。
“你不是要到苏北来找你二爷吗?在师史馆,也许更容易找到他。”
我心里一动。新兵训练,太苦太累,我都忘记了我的二爷。
走进师史馆。那么多烈士的照片静静地挂在展板上。
我凝望着这些照片,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但同时也替他们难过,毕竟他们太年轻了。有的烈士比我还小,不过十五六岁。很多烈士,无名无姓。那简短的文字,记录着他们在革命路上的壮举。
有一天,李健一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徐东亮,你看,你像这个人。”
我抬眼看,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军人,约二十五六岁。他身着新四军军装,站在一排木门前,意气风发。细看,他方脸,眉毛很黑,大眼睛散发着坚毅的目光。的确,我像他。我说不清眼睛、鼻子、嘴角的轮廓哪里像他,但就是感觉像,可能是神似吧。
他莫非就是我二爷?
我失望了。我二奶说,我二爷叫徐绪银,而这个人,叫徐光明。
除了参与师史馆的正常工作,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史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找寻,我渴望找到更多关于徐光明的资料。
与众多个夜晚一样,我百度“徐光明”,网页跳出一则“寻亲”新闻,网上说,红安籍烈士徐光明,一九四○年九月在苏北一场战役中牺牲。刘北江自一九八○年起,几乎每年都要到昔日战斗过的苏北,寻找老团长徐光明的遗体。一九八六年春天,刘北江在一具遗骨中发现了一颗黄铜假牙,他确认他就是老团长徐光明,徐团长这颗假牙,他闭着眼就会想起。
网上这些消息让我血流加快,一连几天彻夜难眠。
我二爷也有一颗铜牙。二奶说,二爷放羊,摔断了一颗牙。不久,有乡村牙医游走到我们竹林湾。二奶想给二爷把那颗断牙镶上。无奈那牙很贵。牙医说,用自家的材料,便会便宜些。二奶问什么材料,牙医说,比如黄金、白银、黄铜……
爷爷拿出一块铜,有火柴盒那么大,放着金色的光。牙医从那块铜上切下一块,牙齿大小,放进二爷嘴里,比量比量,用细铁锤捶捶打打,将那块铜安放在二爷嘴里,竟然严丝合缝。
好在那颗牙不是门牙,而是门牙下右第四颗牙。那牙平时是不露出来的,二爷只有特别开心快乐之时,才露出半颗铜牙,像嘴里射出一道金色的光。
“你二爷嘴里有光。”我记得二奶向我们描述二爷时的情形,她脸上飞起少女般的酡红。她低声细语,旁若无人地吟唱道.“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
多么熟悉的旋律!这是一九三〇年在红安传唱的《送郎当红军》,我不知道二爷走时,二奶是否已经会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
我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李健一,一刻都等不得。我说:“李干事,我二爷找到了,他就是徐光明,‘徐光明’之前,他应该叫徐绪银,这是我二爷最先的名字。”
第二年春,李健一干事代表老部队,我代表徐光明的后人,我们一同前往苏北这家烈士陵园。我们带回了二爷的骨殖。我们把二爷安葬在竹林湾的后山坡。安葬二爷那天,天空晴朗,满山的松树青翠欲滴。松树旁,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
附录:
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园名录之徐光明:徐光明,湖北红安(旧称黄安)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四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长和红二十五军某团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调入新四军工作。一九三九年奉命进入苏南东部,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团参谋长。一九四○年,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独立团团长。同年九月六日,在对敌反击战中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徐光明原名徐绪银,高桥镇竹林湾人。
名录上最后这句话,与上面字体一样,但字的色泽新鲜醒目,显然是后补上去的。
后记:
今年清明节,我回去祭拜我的二爷二奶。宋春芳听说我回了红安,过来小坐。她是我高中同学,现在在医院工作,牙医,医学博士。她看着我手机里收藏的图片和文字,目光停在徐光明留下的那颗铜牙上。
“你二奶说你二爷那颗铜牙是右下第四颗?”宋春芳问。
我点头说是。
“这是右下第五颗牙。”她的语气不容置疑。
“也许是我二奶记错了。”我说。
“你要想弄清楚也容易。”
我不语。
“DNA。”她说。
我说:“那还得刨坟,算了,不折腾了,让逝者安息。”
“万一不是,你二奶能安息吗?”
“我想,我二奶会认同我们的做法。”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二奶的歌声在我耳畔响起。她佝偻的身影,在我眼前渐行渐远。他们合坟那天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呈现,那么明晰:两只金黄色蝴蝶在坟头翩翩起舞,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我相信我二奶旁边沉睡的,是我们朝思暮想的二爷,他叫徐光明,他最初的名字叫徐绪银。
愿二爷在地下安息!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我”和接兵干部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二爷”这一故事人物,从而巧妙地切入对二爷参军及牺牲故事的叙写。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写二爷“瘦小的身影”奔跑,突出了二爷对革命的向往和“我”对二爷的怀念。
C.小说正文以“那天”“二奶说”“我记得”等语句,提示了小说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D.“后记”写合坟时蝴蝶飞舞的场景,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富有浪漫情调。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说“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理解牵强了。前文写二奶说二爷“嘴里有光”,这里的“光”,是二奶对二爷开心快乐时露出半颗铜牙的观感,表现的是二奶对二爷的爱;而蝴蝶羽翅“闪着金光”,客观上是因为阳光照射,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我”对二爷、二奶高尚人格的赞美。两处写“光”,对象有别,情感不同。
7.下列对文中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部分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怀疑二奶送别二爷时是否会唱这首民歌,其实是不确定二爷的参军时间。
B.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的歌声,二者一实一虚,都写出二奶深情温婉的形象特征。
C.这首歌与《党费》中黄新所唱歌谣的歌名相同;内容相近,其传唱背景也类似。
D.歌词中“红日往上升”一句,与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手法相同,意蕴丰富。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我不知道二爷走时,二奶是否已经会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等几句,不是用来表达“我”对二爷参军时间的不确定,而是用文学性的笔调,含蓄表达了“我”对二奶、二爷爱情故事的感动和伤感;B项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应都属于虚写;D项“红日往上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应是“融情于景”;而“孔雀东南飞”一句出自于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篇首,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起兴,以引出后文对焦、刘二人爱情故事的叙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不同。
8.小说中的“铜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铜牙是确认徐光明和找到二爷的关键,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铜牙展开;②使情节出现新的波折。“后记”中所述的铜牙位置与正文并不相同,这使故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新波澜;③使故事有余味。铜牙的位置不能确定,徐光明是否是二爷也最终成谜,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9.本篇小说由正文和“附录”“后记”三部分组成,这样的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附录”的人物介绍和“后记”的补叙,与正文情节交错关联,使小说故事既曲折又合理;②“附录”“后记”的记述,使徐光明、二爷与所有革命烈士形象融合在一起,揭示了英烈形象的普遍意义;③“附录”“后记”具有的纪实笔调,能增强小说的现实意义;④小说这一结构形式新颖独特,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其事肇于汉之孝宣。夫既去其侮而又役其力,可谓世主之大欲,国家之盛福矣。不知积之既久而大祸之所伏,一旦汹然若决坊水,莫之能遏。晋为不幸而适当之。昔者孝宣乘武帝攘击匈奴之威,始纳呼韩邪之朝。魏武复大徙武都之氐,以实关畿,用御蜀寇。于晋之兴,种族日蕃,其居处饮食皆趋华美。虽然,彼之内徙而听役也,亦迫于制服之威,而其情米尝不怀土而思返。
自魏而上,其间非无明智之主,足以察究微渐,为子孙后世之虑。然皆安其内附,或乐用其力,惟恐其不能鸠合而收役之。虽有失为祸之形,皆不为之深思远虑。由晋而下,自武帝之平一吴会,遍抚天下。苟于此时有能探其所伏之祸,因其怀返之情,加之恩意以导其行,为之假建名号而廪资之,使各以其种族而返之旧土,彼将乐引轻去。彼晋武自平一吴会,方以侈欲形于天下,其能有及于此邪?虽郭钦抗疏,其言反复切至,皆恬不为省。为天下者,无恃其为平日之福,而忽所隐之祸也哉!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晋论下》)
文本二:
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咸获嘉祉,靡有阏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政教未加。博恩广施,使疏逖不闭,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
(节选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10.下列对文中画红色线(原题为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B.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C.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D.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参考答案】B
【解析】句意:所以周公在明堂朝见诸侯,四方诸侯都要站立在四门之外,其中隐含着约束而不放纵他们的含义,其用意是十分深远的。后来的君主庆幸这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衰落,并对他们的臣服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把他们迁徙到内地同他们表示亲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适,指恰好、正巧,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
B.“以实关畿”与《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用法相同。
C.抗疏,是一种较委婉的进谏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谏”相同。
D.“而夷狄殊俗之国”与《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用法不同。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适”,用作副词,指恰好、正巧、刚好、正值等,“晋为不幸而适当之”意即“晋朝实在是不幸而凑巧遭遇了这种祸难”;“始适还家门”中的“适”用作动词,指嫁、出嫁等;B项,“以”都作连词,指来、用来;C项,“抗疏”,指上书直言,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的一种进谏方式;“讽谏”指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D项,“殊俗”,指不同的风俗,“而夷狄殊俗之国”是说“但是不同风俗的少数民族”;后者的“殊俗”,借代有着不同风俗的地方,即边远的地方,两处用法不同,含义也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去非认为晋朝时激化的民族纠纷,是从汉宣帝接受呼韩邪单于的归附时开始出现的,到了晋朝兴起的时候,民族纷争已经无可避免了。
B.何去非认为处理民族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但曹魏之前的君主都只沉浸于少数民族内迁后所带来的好处,即便觉察到隐患也不做长远考虑。
C.司马相如认为贤明的君主应开阔胸襟,对不同民族的百姓一视同仁;何去非也指出对于想归返故土的各族人民应该善加引导,保障需求。
D.司马相如认为良好的民族政策应该起到使民族开化、战争平息的作用;何去非也指出中原王朝不应该强迫其他民族内迁并进行控制役使。
【参考答案】A
【解析】“到了晋朝兴起的时候,民族纷争已经无可避免了”的分析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
(2)今封疆之内,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
【参考答案】
(1)有迹象可以觉察到,即使是十分愚蠢怯懦的人,也一定会加以警戒防备。
(2)现在国境之内,都获得了幸福,没有缺漏。
【解析】“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虽”各1分;“今封疆之内”、“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咸”各1 分。
14.何去非与司马相如在文末对统治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忠告,分别与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告诫一致,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何去非与欧阳修都告诫统治者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②司马相如与欧阳修都告诫统治者应励精图治,戒骄戒惰。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天下的祸难,不怕它有可以觉察到的迹象。有迹象可以觉察到,即使是十分愚蠢怯懦的人,也一定会加以警戒防备。祸难发现得早,它造成的危害常常很小。所以周公在明堂朝见诸侯,四方诸侯都要站立在四门之外,其中隐含着约束而不放纵他们的含义,其用意是十分深远的。后来的君主庆幸这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衰落,并对他们的臣服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把他们迁徙到内地同他们表示亲近。这种做法开始于汉宣帝。既免除了他们侵侮的威胁,又可以驱使他们为己效力,这可以说是满足了君主的理想,也是国家的莫大幸福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下来久而久之,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突然爆发就如同决了堤坝的洪水一样汹涌澎湃,谁也没法阻止了。晋朝实在是不幸而凑巧遭遇了这种祸难。过去汉宣帝乘着武帝反击匈奴获得巨大胜利的余威,开始接纳呼韩邪单于的臣服朝见。曹操时又从武都迁徙大量的氐人,用来充实关中和京畿,用他们来抵御蜀汉的进犯。到了晋朝兴起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日益繁盛,他们居住的房屋和饮食也日趋华丽丰美。尽管如此,这些少数民族的内迁并听从中原王朝的役使,也是迫于汉族政权制服的威胁,他们在感情上是未尝不怀恋故土和思念返回故地的。
在曹魏以前的帝王中,并不是没有明智的君主,觉察到将要发生祸乱的细微征兆,为子孙后代作长远考虑的。但是他们都安于少数民族的内附,或乐于使少数民族为己效力,唯恐不能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驱使和奴役。虽觉察到有祸乱的形迹,但都不为此而深谋远虑。自晋朝以后,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统一天下。如果在这时能够查究这些少数民族中隐伏的祸患,利用他们想返回故土的心情,对他们施恩加惠给以引导,授予他们官职名号送给他们财物和粮食,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种族分别返回故土,那么他们一定会乐意返回高兴离去。晋武帝自从平定东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天下显示他的穷奢极欲,他又哪里能采取这些造福子孙后世的举措呢?尽管郭钦上疏直谏,再三建议十分恳切,但是晋武帝都无动于衷毫不醒悟。统治天下的人,不能安于平时的威福,而忽视了那隐伏的祸患啊!
文本二:
一切生物如果有没得到恩泽浸润的,贤能的帝王就会为此感到耻辱。现在国境之内,都获得了幸福,没有缺漏。但是不同风俗的少数民族,先进政治、良好教化还没施行到那里。大恩广施,使边远地方不闭塞,从而消除我们这里的用兵之患,平息他们那里的争位攻杀。远近同一体制,中外安宁幸福,不是更安乐吗?况且帝王的事业本来没有不从忧患开始,而到安乐结束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参考答案】B
【解析】“暂且逍遥的豁达”理解错误。诗人用典,暗含的既有诗人不受重用,未能如古人亲上战场建功立业的悲愤,也有对朝廷抗金大业未能取得进展的遗憾。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鉴赏】
全诗描绘了一位身处书房的人,夜晚的窗户发白,城角逐渐透出晨光,这景色使他感到悲伤。他还未收到蔡州胜利的消息,因此他暂且高唱梁苑的诗篇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他坐在餐桌前,怀念着远方的使者,虽然没有酒,但心中却羡慕着羔羊。他忙于农事,忧虑着国家的疾苦,但他相信明年的喜悦会到来,给他带来一些欣慰。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对战事胜利的期待,以及对美好明天的信心。全诗情感真挚,形象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选择忍辱苟活,在“______,______”的反问中,坚定了自己通过发愤著书来洗却耻辱的决心。
(2)《短歌行》中,曹操虽然忧叹人生“_______,_______”,但依然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献出真心,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3)同是朋友宴饮,李白在《将进酒》中反客为主,豪言换得佳酿后“_______”;杜甫在《客至》中则主客相宜,直言“_______”,一同喝完杯中酒。
【参考答案】
(1)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与尔同销万古愁 肯与邻翁相对饮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某年路过一家县城的中药铺,看到一副字体烫金的对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乃摘星汉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为济生郎
“启明”“长庚”“南箕”“北斗”是神话的四方星宿;“牡丹”“芍药”“菊花”“梅花”是中国的四季名花。这样的联句挂在中药铺里,上联中的“摘星汉”应该是指医师,下联中的“济生郎”应该是指草药。
我深为所动:一家县城中药铺有这样高远的专业追求,让人刮目相看。
很多年后,偶翻闲书,见到一则逸闻:1789年清廷殿试后,皇上见高中探花的考生一只眼大一只眼小,龙心不悦,当场出对子难为他: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该考生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皇上以四方星宿入题,以“摘星手”自称,显摆的是所谓“帝王气象”;而该考生以四时名花应对,“探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
不过,谁都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这副堂而皇之的对联会被一个小县城的中药铺借用,而且用得真是地方:医生是白衣天使,以星宿称之,恰如其分;( )。
18.下列句子中的“难为”与文中加点的“难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吴承恩《西游记》)
B、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C.难为你亲自端来,不吃太对不起你了。(巴金《春》)
D.欧阳雪:于科长,佟小姐,干吗这样难为他呢?(老舍《面子问题》)
【参考答案】D
【解析】“难为”有三个义项: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A、B 两项中的“难为”都意为“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C 项中的“难为”是“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D 项中的“难为”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为“使人为难”。
19.文中为什么说“‘探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探花郎”一语双关,一指进士及第中的第三名,二指探寻名花的雅士;自称“探花郎”,贴合身份,工整而巧妙地应对上联的“摘星手”。
【解析】分析对联的语言运用之妙,既要关注对联本身的语言特点,分析其形式上的美感和内容上的意蕴,又要关注下联对上联的应对情况。
20.请仿照画横线部分的句式,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三个恰当的语句,以完成对中药铺对联的评价。(3分)
【参考答案】示例:草药享日月精华,以名花代之,适得其神。
【解析】文中第二段说,“上联中的‘摘星汉’应该是指医师,下联中的‘济生郎’应该是指草药”。画横线部分评价上联,且以“医生”为陈述对象;那么,括号内语句应评价下联,且以“草药”为陈述对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通常来说,台风登陆后最终的宿命是逐渐减弱消亡。 A ,一方面,陆面相较海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障碍物,掠过陆面的摩擦力会消耗掉台风的能量;另一方面,海面上有充足的水汽不断 B ,而登陆后水汽等能量来源迅速减少。然而台风未必总是如此“潦草收场”。
台风登陆后,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气流引导下,可以继续北上,但如果途中遇到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它的残余环流可能长时间被拦截滞留在某地,以至形成极端降水。例如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 C ,副高与西部另一个高压脊互相连通,形成一道“高压坝”横亘于北方,受陆地摩擦影响已经“元气大伤”的“杜苏芮”,无力冲破这一阻拦,只得在华北地区放慢脚步。同时在“杜苏芮”残余环流及其东北侧的副高之间形成一条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输送到华北地区,为持续降水提供充足的“原材料”;①而急流遇到太行山、燕山等被迫抬升,②水汽凝结,③为强降水助一臂之力,④最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场持久的暴雨。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参考答案】
示例:A、这是因为;B、为台风补充能量;C、在其残余环流北上途中
22.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参考答案】
④ 最终使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场持久的暴雨 (不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学习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这样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