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镌刻在血脉里的精神脊梁(余乐晨)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5 天前
标题: 镌刻在血脉里的精神脊梁(余乐晨)

在悠悠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历经风霜摧折、险滩阻隔,却始终未被苦难压垮。支撑我们穿越风雨的,正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核心特质——骨气。它如苍松之劲、磐石之坚,贯穿于不同境遇,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富贵不能淫”,是面对名利诱惑时的清醒自持。战国孟子的这句箴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东晋乱世,门阀士族垄断官场,财富与权势如磁石般吸引着文人趋附,陶渊明却逆势而行。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辞官归隐田园。他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贫生活,践行着对精神洁净的坚守;更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姿态,为后世立起“拒染尘俗”的标杆。
放眼当代,这份骨气在企业界化作坚守底线的硬核担当。华为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的“富贵陷阱”——若妥协接受附加条件,或许能换来短期的技术便利与市场利益,却会丧失核心技术自主权。但华为始终以“中华有为”的底气,顶住压力深耕芯片研发、攻坚鸿蒙系统,用“不拿核心利益换短期便利”的坚持,诠释了新时代“富贵不能淫”的深层内涵:真正的骨气,是在利益诱惑前守住长远发展的根基。而在2025年九三阅兵中,中国向世界展示国之重器,彰显捍卫主权与世界和平的实力,却并非为炫耀武力,而是秉持“以武止戈”理念,在国际舞台的利益博弈中,坚守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为霸权、威慑所动,这同样是“富贵不能淫”骨气在国家层面的生动体现 ,展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与责任担当。
“贫贱不能移”,是困厄之中不改其志的坚韧。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恰是对这份骨气的精准注解。北宋范仲淹的人生,便是生动诠释。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少年时寄身寺庙求学,每日仅以稀粥、咸菜果腹,却“断齑画粥”苦读不辍——将冷粥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咸菜,寒夜裹着薄被抄书,暑日顶着烈日背书。这般艰辛从未动摇他“读圣贤书、治天下事”的志向,终成一代名臣后,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将个人境遇抛诸脑后,把家国责任扛在肩头。
回顾往昔抗战岁月,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穷二白,却未能阻挡国人反抗侵略的脚步。即便武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力量凭借简陋武器与顽强意志,在敌后浴血奋战,牵制大量日军兵力。他们在极度贫困与艰难处境下,从未想过放弃抵抗、屈膝投降,用热血践行“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这份坚韧延续至今,在九三阅兵筹备过程中,受阅官兵们刻苦训练,无惧风吹日晒、汗水湿透衣衫,哪怕条件艰苦,也要以最昂扬的姿态、最整齐的步伐接受检阅,展现人民军队的风采与担当,正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威武不能屈”,是强权面前宁折不弯的气节。南宋文天祥用生命践行了这份坚守。兵败被俘后,元军以高官厚禄利诱、以严刑酷法威逼,他始终铁骨铮铮。忽必烈亲至狱中劝降,许以宰相之位,文天祥却掷地有声:“天祥深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狱中三年,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笔,最终从容就义,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永照汗青。
这份骨气,在近代化作民族救亡的星火,在新时代更成为复兴路上的铠甲。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腹中空无一物仍与敌人周旋至最后一刻,赵一曼身受酷刑却始终严守机密;2025年九三阅兵所展示的强大军事力量,是对那些妄图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安全势力的有力回应。当东风-5C、东风-61等大国重器亮相,彰显我国具备强大的国防实力与战略威慑力,向世界宣告中国捍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面对外部势力的无端指责、恶意打压,中国从不屈服,坚定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力量,以“威武不能屈”的硬气,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荣誉 。
从陶渊明的东篱风骨,到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从文天祥的丹心碧血,到华为的自主攻坚,再到九三阅兵展现的大国底气,中国人的骨气从未褪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我们在历史洪流中站稳脚跟;更是新时代复兴路上的底气——唯有传承这份“不淫、不移、不屈”的骨气,方能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让民族的脊梁永远挺拔。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