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谈骨气(卢宜豪)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5 天前
标题: 谈骨气(卢宜豪)

“骨气”二字,重若千钧。它不是抽象缥缈的道德符号,也不是一时冲动的意气用事,而是深深沉淀在中华文化血脉里的精神坐标,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脊梁,更是文明得以绵延传承的隐秘基因。在中华文明浩渺的星河中,这份骨气尤为璀璨夺目,它向外彰显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向内凝结成一种不依赖外物、不随波逐流的生命定力,最终在历史的反复淬炼下,升华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文化人格。
骨气的根基,源于对内在价值的坚定持守,而非对外在境遇的被动回应。孟子笔下,面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箪食豆羹,其背后的尊严,正来自于那份超越生存本能的选择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去来兮”,在东篱下采菊,他的“骨气”并非是对尘世的厌弃,而是对自我精神家园的毅然回归与执着守护。这份“贫贱不能移”的强大定力,保障了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让个体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拥有一片不可侵犯的精神高地。
然而,中华文化所孕育的骨气,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孤芳自赏。它有着更高远的境界,那就是将这种内在的“刚健”向外拓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伟大升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早已超越了对个人名节的执着,那是对山河破碎的无尽沉痛,是对文明道统的坚定坚守,他的铮铮铁骨与家国天下浑然融为一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更是将个人的骨气彻底熔铸在国家安危与民族大义之中。此时,骨气已然化作一种磅礴的历史担当与深沉的文化使命感。
回顾202593日的九三阅兵,其更是一场将国家骨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盛会。当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每一步都踏出了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与不屈精神,踏出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那些受阅的将士们,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毅似炬,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内涵,让世界看到中国军队在新时代的强大与自信。
再看那首次公开亮相的众多先进武器装备,从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战略核力量,到高超声速“航母杀手”,再到人工智能驱动的隐形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无一不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在过去,中国曾面临技术封锁、资源匮乏等重重困境,但科研人员们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骨气,坚守科研初心,潜心钻研,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让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伟大跨越。这些国之重器的登场,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与工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绝不低头、独立自主发展的骨气彰显,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底气捍卫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追根溯源,真正的骨气,是矗立在内心的价值磐石,是生发于肩头的千钧担当。它能让我们在繁华喧嚣中不迷失方向,在困境挫折中不屈服退缩,始终清醒地知晓自己为何站立,为谁而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自觉汲取这份宝贵的精神传承,锤炼个人品格,勇担时代重任——让个人的傲骨与民族的风骨交相辉映、交响和鸣,最终共同铸就伟大文明在新时代的华彩篇章。愿我们青年一辈,都能成为有骨之人,不媚俗,不阿世,不折腰,不妥协!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