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谈骨气(陈铭娜)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5 天前
标题: 谈骨气(陈铭娜)
“从古至今,有拼命硬干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骨气,是个体立身行事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穿越风雨、屹立不倒的灵魂根基,千百年间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
富贵不能淫,是面对诱惑时的初心如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宰相之位与无尽富贵,可他望着狱中冰冷的铁窗,笔下流淌的仍是对家国的赤诚。从被俘到就义,三年间金银珠宝、高官厚禄从未动摇他半分,最终慷慨赴死,让“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刻进历史丰碑。近代文人闻一多亦是如此,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怒斥独裁行径、呼吁民主自由。反动派先是以教育总长的职位利诱,见他不为所动便亮出死亡威胁,可他依旧站上李公朴追悼会的讲台,用《最后一次演讲》痛斥黑暗,哪怕次日倒在特务的枪口下,也以生命守住了文人的风骨与正义。
贫贱不能移,是困厄之中的志向不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弟子颜回居陋巷、食瓢饮,却能沉心治学、安贫乐道,贫困的生活从未消磨他对学问的追求,成为“贫贱不能移”的最早注脚。而钱学森的故事,更让这份骨气有了时代重量。他在美国时已是享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住着洋房、拿着高薪,科研条件更是国内无法比拟。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放弃一切,立志回国效力。美国政府察觉后,用软禁、吊销证件、恐吓等手段阻挠,甚至将他关押在孤岛监狱。五年间,他被限制自由、生活困顿,却始终抱着“回国搞建设”的信念,最终在祖国的帮助下冲破封锁——这份“贫贱不能移”,是对祖国的深情,更是对理想的坚守。
威武不能屈,是直面强权时的铁骨铮铮。1927年,军阀张作霖逮捕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狱中酷刑轮番上阵,死亡威胁步步紧逼,可李大钊始终昂首挺胸。他在审讯室里痛斥军阀的残暴,在牢房中向狱友宣讲革命真理,临刑前更是从容整理衣袍,面对绞刑架仍高呼“共产主义万岁”。这份“威武不能屈”,是革命志士用生命筑起的精神高墙。而这样的骨气,在当代仍有回响:从边境冲突中“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戍边战士,到面对外部施压时坚守原则的外交人员,再到科研领域顶住技术封锁、自主突破“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用行动证明,中国人的骨气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从文天祥的绝笔到李大钊的就义,从颜回的坚守到钱学森的归来,骨气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它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诱惑前的守住底线、压力下的绝不低头。今日的我们或许无需直面生死抉择,但职场中的利益诱惑、生活里的压力考验,仍是对“骨气”的无声叩问。守住这份骨气,便是守住了做人的尊严,更守住了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这道脊梁,终将支撑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始终挺直腰杆,坚定前行。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