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谈骨气(陈诗莹)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4 天前
标题: 谈骨气(陈诗莹)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徐悲鸿的这句箴言,道破了骨气于为人处世的核心意义——它不是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支撑灵魂站立的脊梁。正如《周易》所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的骨气,从来都藏在“自强”的韧劲与“厚德”的坚守里,从古至今,从未褪色。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富贵不能淫”。当官场的铜臭与谄媚裹挟着功名利禄袭来时,他挥笔写下“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毅然辞去彭泽县令,转身走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他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无锦衣玉食,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中守住本心——这份不为荣华所惑的清醒,正是文人风骨最动人的注脚。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大山里的教师张玉滚,用扁担挑起了“贫贱不能移”的担当。在河南黑虎庙小学,他每月收入微薄,却7年资助300多名学生;山路崎岖难行,每学期的课本、文具,他都靠一根扁担翻山越岭挑进大山,一挑就是十几年。教室里的黑板写了又擦,山间的小路走了又走,他守着清贫,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在大山里生根发芽。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他的“穷”是物质的匮乏,“固”的却是育人初心的坚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陈独秀以笔为剑,践行了“威武不能屈”的勇毅。清末民初,国运飘摇,强权当道,他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写下“青年如初春,如朝日”的檄文,直面封建势力的打压与嘲讽。即便身陷困境,他始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用文字撕开时代的阴霾。这份不畏强权、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恰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是中国人面对压迫时永不弯折的脊梁。
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到张玉滚的山间扁担,再到陈独秀的笔锋如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清贫时的坚守初心,是诱惑前的清醒自持。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更该接过这份骨气的薪火。不必说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突破技术封锁,也不必说戍边战士寒风中挺立的身影——于我们而言,课堂上认真求索,是学业的骨气;面对诱惑坚守底线,是做人的骨气;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是青春的骨气。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当千千万万的我们都活出骨气,便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华夏脊梁永远挺立。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