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谈骨气(曾育斌)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2025-9-26 09:38
标题: 谈骨气(曾育斌)
“骨气”二字,千钧之重,它是个人立身的磐石,更是民族挺立的脊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纵使风雨如磐、刀兵相加,文化血脉从未断绝,民族精神始终高扬,正因一代代中国人以铮铮傲骨,铸就了不朽国魂。中国人,向来是有骨气的。
这份骨气,深植于对人格尊严的坚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它非一时血气之勇,而是源于对道义的持守与生命价值的崇高认定。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种将道德理想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排序,是华夏风骨的璀璨结晶。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朝高官厚禄诱降,慨然挥就《正气歌》,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从容赴义。其气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照亮千古,是对人格尊严最悲壮也最辉煌的捍卫。
这份骨气,升华为对国家民族大义的赤诚担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情怀。中国士人的风骨,不局限于独善其身的狷介,更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壮阔胸怀。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脊背,率岳家军浴血奋进;近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抗日将士“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视死如归,皆以铁肩担道义,用生命诠释对民族的深沉之爱。而当代“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献给莫高窟,在西北荒漠中坚守文物保护一线。面对洞窟风化、文物流失的危机,她牵头建立数字敦煌,用科技留住千年壁画的神韵;为了守护这份人类文明瑰宝,她远离繁华都市,与风沙、寂寞为伴,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诠释了文物保护背后的爱国赤忱——守护文化根脉,便是守护民族的精神骨气,这份为文明传承奋不顾身的坚守,是当代中国人骨气的生动注脚。
这份骨气,体现为逆境苦难中的坚韧不拔,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风姿。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却总能于困顿中奋起、磨难中重生,凭的是不畏艰险、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苏武牧羊北海十九载,餐风饮雪、节旄尽落,仍手持汉节、心向长安,其坚守超越时空,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正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深植于民族血脉的韧性,让我们在艰难险阻前保持尊严、看到希望。
综观历史长河,中国人的骨气,是人格的丰碑,是文明薪火相传的不灭火炬。它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无数生命用信念、热血与坚守铸就的精神长城。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更需赓续这份千锤百炼的铮铮傲骨,不卑不亢、自立自强,以文化自信与民族气节,迈向伟大复兴征程,让华夏风骨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