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标题: 转角遇到神(吴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昨天 19:35
标题: 转角遇到神(吴老师)

风骨不坠,正气可期:风草之喻今读
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箴言,穿越两千余年时光依然振聋发聩。风动草偃的隐喻,不仅道尽了社会风气与上层表率的深层关联,更揭示了道德引领对文明存续的核心意义。当我们回望先秦诸子的浩然之气,再审视当下文风的疲软,不禁感慨:唯有守住上层之“风”的清劲,唤回文章之“骨”的凛然,方能为社会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先秦之时,诸子百家以笔为剑,文章字字皆含浩然正气。孔子周游列国,虽“累累若丧家之犬”仍坚守“克己复礼”的信念,《论语》言辞简练却掷地有声;孟子“说大人则藐之”,敢对君主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文字间满是为民立言的担当;墨子怒斥奢靡浪费,倡导“兼爱非攻”,文章质朴却饱含对天下苍生的悲悯。这些先贤以“以道正权”的勇气,直面社会弊病,对上敢谏,对下立言,其文字之所以有力量,正因扎根于对正义的坚守、对苍生的关怀,这种精神风骨,构成了中华文脉最坚实的根基。


反观当下,部分文章却陷入“秋蝉时鸣”的困境。或沉迷风花雪月的琐碎,回避现实问题;或沦为功利性的吹捧,丧失批判锋芒;或充斥空洞的说教,缺乏真情实感。这般文风的疲软,根源在于精神风骨的缺失。当创作者不再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追求,当文字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关照,自然难以形成振聋发聩的力量。更值得警惕的是,若上层精英丧失道德操守,陷入腐朽没落,便会导致“风源”污浊,普通民众失去精神指引,正如“草上之风必偃”,社会风气难免下滑,这正是孔子古训留给我们的深刻警示。
但我们无需陷入全盘悲观。孔子的“风草之喻”,本质并非断言社会必然沉沦,而是强调“上行下效”的示范力量——上层坚守正道,便能引领风气向善;创作者重拾风骨,便能让文字重焕生机。如今,仍有许多创作者扎根现实,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批判社会陋习,传递温暖与希望。从纪实作品中对民生百态的真切描摹,到评论文章里对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望,这些文字正以沉默而坚韧的力量,延续着先秦诸子的精神血脉。
社会风气的净化,文章正气的回归,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上层精英坚守道德底线,以清正之风引领社会;需要创作者秉持初心,以有风骨的文字针砭时弊、凝聚人心;更需要每个普通人明辨是非,主动向正义与善良靠拢。正如春风拂过,枯草亦可复苏,只要“风源”清澈,“草叶”自会向阳而生;只要风骨不坠,文章便能重获凛然正气。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人的担当,更应是今人的追求。孔子的风草之喻,既是警示,更是期许。愿我们能以先秦诸子为榜样,让上层之“风”清劲有力,让文章之“骨”傲然挺立,如此,社会便不会无药可救,文明的火种亦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欢迎光临 金马车教育 (http://nanpaidiao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