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伟平 于 2020-6-9 11:59 编辑
这组散文诗荣获2019年“惠艺·匠心”诗文征集大赛优秀奖
石雕之乡,流动的精神之韵
□张如冰
一、打石者,构筑乡愁的灯
一群打石者,迎着风的寂寥在午夜的梦里倾诉尘世繁华——
石头,镂刻着时光的过往。思念的影子追寻梦的火焰。泪水在石头的罅隙里悄然盛开。一种托物言志的美。沧桑与悲壮,构成爱的迷惘。乡愁的灯呈现水流一般的波澜壮阔。似乎,是一种光荣的使命,驱散大海的迷茫。涛声中氤氲着礁石的忧郁。而沉默之中的痴狂……
石头厂里,机器声嘈杂地响动雷电,攻击着时间的轨道。尘埃,沙沙沙,弥漫在空气里而沉醉。那一块块石雕艺术品凝聚着打石者的血汗斑斑。青春是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一抹抹鲜明的光亮。
永恒的阳光,与生活的桥梁构筑石头诗性的胸怀。真情的草叶在风与尘土交杂的叠印中伸出追忆之手。石头似乎长出了现实的藤蔓。
打石者不愿服从宿命的安排,追逐或是放逐,逃遁于石头的梦境里。
二、石雕在沉默里张开翅膀
石雕在沉默里张开翅膀。或许,千年繁荣已成云雾般的虚无。不朽之光即将凋零殆尽。
石头不曾老去,梦呓的薯花长满灵魂的光芒。诗人站在石雕上守望诗意般芬芳的梦。而伫立于雨中悠然怀古。
大地之上,山峦凝聚着生命的力量。一种奔放,宁静,希冀……各种词汇镶嵌着石头的信念之花。花开,彼岸即是菩提树不醉的芳华。
“沉重不仅仅代表历史的悲催,而且是现代节奏的呐喊。”石头雕成各型的艺术品,耕耘着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一些事物,渐渐老去。石雕之乡,是复活的丰碑。复活的旗帜在风中传递生命的温度。幻灭与孤独。传颂古老的皈依。“泪水流动成河。疼痛不能被当做一种悲哀。”石雕是静止的思想之光。石头,敲打世俗的悲痛。
光阴的横流悲怆着倾泻于石雕的内在。石头雕成的故乡,即是石头的幸福之乡。惠安大地,渔歌阵阵,石头,浮生飘摇。裹不住时代的想念。石头,绽放花的诗意之韵。
梦,从此流浪在苍穹的双眸里。
三、广博精深的石雕文化,编织沉思的网
步入采风的旅途。毛泽东雕像刻画历史的传统。苍劲并茂的时代书写,见证游子的风华正茂。一场梦的归途……
某些事物,搁浅于浮躁。而石雕的坚忍,铸就精神的丰碑。文化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国之崛起?不可否定的是石雕文化的不凡精魂。它,铭记着历史的惊涛里流动的乡愁之雨。黑暗的潮里,石雕似乎是凋落的花朵,余韵犹存。
一种唯美的低吟浅唱。透明的歌唱飘荡在风声的哭泣里。梦,并不会消逝于光辉弥漫的潮里。中国梦,张开时代的翅膀,飞翔于暴风雨中。石头的灵魂,在光明之网中不断追寻着乡愁的灯。而蓦然绽放——
把一张石雕图打开,那一叠叠轮廓独醉着,已被历史的笔记录在血与泪交织的生命旋涡里。中国梦,在石头奔腾的血液中鲜明起来。一个流浪的打石者,故乡的丛林里长出记忆之矛。石头感叹着自己将成飞鸟,向往蓝天。辽阔已不再是几个人的事。鬼魅的沧桑,积淀着石头之魂的尘埃。往事,是一张跳跃于大海中的纸。引人无限遐想。
而春光璀璨。石头呵,你是否会如惠安的薯花回眸一笑,百媚丛生?!
诗人,静静等待。一张白纸流淌着诗意的魂……
四、石雕,犹如盛放的隐喻之花
石雕,在一层层城墙的剥落里寻求改变。历史的阳光照亮宿命的疼痛。打石者的余光里长满忧愁。石雕,与现实形成和谐之美。
石雕,犹如盛放的隐喻之花。思念的烟雨弥漫在其间。芬芳耀人。
真理的城垛之上,无数海鸟在孤独的守望里飞翔。石雕,渴望自由的曙光。自由却如影子奔向虚空的镜子中。
多少年,弹指一挥间。生命的火焰渐渐消逝于一曲悲歌。旋律悠扬。草木都为之动容。希望的欢乐,造就生活的井盛满隐喻的水流。
水浸湿石头的梦魇。现实的秦砖汉瓦呵,搭造富有的精神丰碑。辉煌与没落,在尘世的无常里幻化成花朵。隐喻,是光明背面最好的倾诉。
石头,守望一朵朵薯花的梦呓。开放或是凋零,皆是宿命的因果。
在无垠的海面上,礁石低沉着脸躲避彷徨的浪涛……
石雕,在惠安的内心沉浮不定……而暗流涌动中,寻寻觅觅
神秘的信仰之歌——
张如冰,1994年生。福建惠安人。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热爱写作,发表作品于《散文诗》《军事文学》《湖州晚报》《泉州文学》《泉州晚报》《惠安乡讯》《惠安文化》《丰泽文学》《崇武文学》等刊物,也曾入选多个选本。曾获大奖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