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佩服复旦毕业生吴晓波的文笔,确实对得起“复旦”这俩字,把中国企业史写的那么有“可读性”。佩服吴晓波的眼光,写十年,从每年那么多经济行为中筛选值得书写的,眼光确实独到。佩服他敢写,中国大企业行为都有政府或者官员的影子,他不写尽,但晦涩的表达出来,算是良史。——诗人李杰
解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历史的目的就是把时间收集到一起,从而所有的人都在对时间的同意探求和征服中成为兄弟和伙伴”,这是俄罗斯诗人奥西普说过的一句话,被吴晓波运用在了《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开篇。在吴晓波笔下的中国2008-2018这十年,是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既充满了希望又令人困惑的十年。2008年是我的高考之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到如今经历了大学、研究生在走向社会,在90后一代经历数个人生转变的同时,我们的祖国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知史明鉴,接下来我将推出系列文章,解读这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1、简介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是一本记录着中国2008-2018年十年期间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史。在此之前,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描述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常常把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描绘成充满诗意的三十年,因为在这三十年里,中国的改革是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动的过程。沿着”破旧立新“的主题,民众基于自由的改造,而破坏的本身是站在道德的一边,具有正义性的。在吴晓波的演讲中,经常能够听到他说的一件事,90年代他在温州做采访时,有位官员借着酒意告诉他“吴记者,中国的变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吴晓波觉得十分震惊,并将此事进行了报导,后来还引起总理朱镕基的注意,专门批示探讨这件事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三十年的变革是对计划经济不断突破的过程,违的这个“法”是计划经济之法。吴晓波用激越的文字记录了三十年里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而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书里,吴晓波的心中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快意江湖,我们看到、读到的也是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激荡三十年》中希腊神话般的诸神诞生已不复存在,遍地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了世俗的本质,少了体制突破的戏剧性,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律规范才是当代商业的主旋律。 2、“水大鱼大” “水大鱼大”这四个字应该是对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最好描述。这个词出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在吴晓波苦于找不到形容词形容过去的这十年时,在互联网+峰会上向周教授请教。这位中国经济最杰出的观察家,总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把深刻的真相揭示出来。 水大鱼大,的确是。 水,指的是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水有多大?过去十年里,评论中国最多的词应该就是“大国崛起”了。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超越了日本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广东的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俄罗斯,上海的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泰国;我们的摩天大楼数量占了全球的七成,我们的高铁里程十年间增长了180倍,我们的互联网普及率全球最高,所有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都对我们的4G网络羡慕不已;我们有2.25亿的中产阶级,中国的消费者每年要买走全球70%的奢侈品,而且平均年龄只有39岁,甚至连中国大妈们对黄金的喜爱都构成了期货市场上的重要指标。 鱼,指的是中国的企业。过去十年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从35家增长到115家,有4家进入了前十大的行列;腾讯和阿里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智能手机领域,前六强中中国占了4家,排名全球前十大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占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都来自中国。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日常服务以及金融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正如吴晓波分析的那样,大鱼的出现必然造成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中间形成新的竞争和合作格局,大水大鱼所呈现的是水和鱼对自身壮大所感到的不适,以及对他人带来的不安。有人警告新垄断的出现,有人提出新的“中国威胁论”,也有人在惊羡大水大鱼肥美的同时,小心翼翼的预测着它的虚胖和死亡。甚至连大鱼自己,也对陡然发育的体量无法适应。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前十年中国发生的景象,既寄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既充满了希望又令人困惑。 3、中国的新矛盾 在渐进式的中国变革之路上,中国近十年出现的新矛盾被吴晓波归纳为以下四点: (1)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快速推出的四万亿振兴计划,率先冲出衰退的低谷,同时也固化了依靠投资来振兴经济的依赖; (2)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之间的博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制构成的制度框架,市场化改革一直是决策者的重点; (3)消费升级与制造能力之间的冲突: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依赖于成本优势,形成了“物美价廉”的固有模式。然而近十年间中产阶层井喷式的消费能力对供给侧造成了巨大的错配性压迫; (4)中国崛起与实践经济新秩序的调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一改过去三十年“韬光养晦”的战略,表现出参与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6年的G20峰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经济能力。然而,世界各国表现出的是对中国资本壮大的羡慕以及恐惧。 这是为什么呢? 截止2008年,全球化的浪潮已经高涨了约60年,但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还是改变了潮汐的方向。这段时间的全球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逆全球化成了新的趋势。再看2016年的两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新保守主义的崛起。而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处境似乎略显尴尬,似乎变成了唯一还在推行全球化的超级大国。 4、“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 “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这是一个无解却又时常被提及的问题,在这一纠结的背后,体现出了世界及周遭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纵观中国改革的40年,沧海桑田,配得上“大国崛起”这四个字绝不是偶然事件,我们一定是坚持着做对了一些事情。中国的崛起存在着自己的逻辑和内生动力,吴晓波一直在思考着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书的最后,才给出了答案。 (1)制度创新:四十年里,无数的宏观制度、产业制度不断的被创造和设计,制度的变革是国家发展的唯一动力源,然而中国的制度变革并不是自上而下被设计的结果,是被自下而上的需求和力量推动的结果,也就是“从违法开始的”。 (2)容忍非均衡: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我们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甚至长期对环境破坏的容忍以及对农民工群体利益的剥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非均衡的容忍。 (3)规模效应:就是人口红利,无论是产能、消费能力还是资本能力,“巨国效应”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比如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网民,今天,腾讯和阿里交替着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马云和马化腾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比同时代身在硅谷的人更勤奋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身在中国,这是巨国效应带来的互联网红利形成的必然结果。 (4)技术破壁:相对于制度创新的反复性,技术破壁有它的不可逆性。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管制壁垒,重构产业范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典型案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制造、流通和金融的再度改造,带来了竞争格局的焕然一新。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的四个新矛盾以及四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贯穿《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主线,吴晓波在谈到写这本书的时候说了两点,第一是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知道边界在哪里;第二是觉得特别陌生,对这十年里发生的事情感到十分的陌生。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心声。大水之中除了大鱼,还有我们这些小鱼小虾,芸芸众生。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窥见我们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