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西行,海山深处人空怅。净峰清境晚晴忠,远眺沙湾长。醉梦梵音未忘。树婆娑,浮舟荡舫。禅心徒起,法力无边,回头有望。”,一首原创《烛影摇红·山海净峰》,数不尽净峰风流,书不完大师情怀。
惠安净峰山,东临惠女湾,南临大港湾,北遥望莲城卫城。海天一色,山峦端秀。山间藏古净峰寺,始建于大唐咸通二年(861年),宋、元、明、清几经重修。1902年清代举人许宗澄、张春其、许少熙、王庄、刘文元等名人,积极响应,鼎力相助,聚邻村众力,于1904年修复旧有建筑。特殊期间又遭毁,1982年再修旧如旧,古貌焕新姿。弘一法师住锡期间,曾数次致书方外旧友夏丏尊,盛赞“净峰环境之美,民风之古朴,犹如世外桃源。”。大师为何如此罕见地衷情这一方住锡地,我们决定深入一探究竟。
入山门,一路鉴赏百龙壁精雕细琢,千姿百态,惠女风采,活灵活现。登上假山下台阶,大师手迹“殉教”石门映入眼帘,一尊等高的石雕塑像,慈祥和蔼,目光如炬,深情望海。近距离似乎聆听到,大师发出的传道声音:佛海无边,回头是岸……心情徒然凝重。
时光倒流至民国24年(1935年)夏历四月十一日午后,56岁的弘一大师,和前来迎请的传贯师以及护送的广洽师在泉州南门外码头,登上一艘古帆船朝东北方向而去。大师日记写道“……亦便含泪揖别。是夜,风高浪急,小船颠簸,竟默念佛经至于达旦”。第二天早晨,弘一法师偕传贯、广洽抵达崇武,在东门普莲堂稍事休息,即冒着阴雨,改乘一叶扁舟,逆风狼过港,在净峰寺南熊厝澳登岸,步行上山入寺。十三日,大师沿山巅纵目聘怀,一览山川形胜,提笔写道:“净峰寺居半岛之中,与陆地连者仅十分之一二。山石玲珑重叠,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种植者以地瓜、花生、大麦为主。”留下净峰寺美好的第一印象。
移锡净峰5个多月,大师勤于研习南山三大部、灵芝律师三记,为广师代拟修持日课,乐此“修行传道授业”不疲。
醒园前竹林中,郑板桥书“天然图画”真假难辨,赵朴初先生之“弘一大师遗墨”石塔则货真价实,塔上永载着寺内观音殿大师亲书楹联墨宝:“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抒发大师“饶益众生”宏大心志。
“植菊盈畦,秋晚将归,犹含蕾未吐,口占一绝以志别。”,“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醒园内,大师留下无限感慨和闻名的《将离净峰咏菊志别》诗。我们的心境亦随着美景轻松起来。
主殿前,法师手迹:“是真仙灵为佛门之大护法;殊胜境集僧众建新道场”。二层卵石“海月楼”,远观皓月、大海,背靠山中绿林,是大师诵经传法圣地。东面观音殿横匾“净心”及楹联乃法师遗迹。弘一法师故居门旁,立有一碑,记下大师于厕池边放置手植菊花盆,每日亲手浇灌的闲情雅致。这是一方净土,风光旖旎,大师如此高度赞赏,为何仅移锡5个多月? 山上奇石崚峋、碣石林立,或龙生九子,或奇石佛云,或形如钱洞,一众摩崖石刻,述说墨客情怀,写尽秀甲东南。一方巨石旁立碑“仙迹”。传说,八仙之一李铁拐,一脚踩在净峰山山顶的巨石上,另一只脚跨到泉州仙公山,一仙横跨两山,巨石是李仙公的足迹,附近百姓和香客又称净峰山为“仙公山”。登临观景台,极目净峰仙境,海天一色,峰峦入海,港湾悠悠,尘世喧嚣。登高望远,心境已然豁然开朗……
前人有诗赞净峰寺曰:“年始小寒冬,登临向佛宗。岛环三面水,寺耸一隅峰。极目沙湾浅,虔怀树影浓。浮舟沧海丽,边际卷葱茏。挚爱古今同,墙沿艳刺桐。醒园无独梦,禅室透香融。尘绝山峦净,风来烛火熊。大师曾手植,问菊满堂红。”徜徉于海天风光,隐身于世外桃源,听一山梵音鼓声,赏一路佛光禅意……此刻世间无欲,凡夫脱俗。 静心感悟叔同情怀,潜心苦思大师高德。何以笙箫默,憾别桃花源?辞行净峰胜地,独守草庵枯禅,名为养疾传道,实为广播佛法。查阅佛教典籍,槛外之人始蓦然醒悟。自古律宗崇尚戒体论,弟子从师受戒时,领受自心法体,防非止恶的功能,普播从善核心理论。此当为大师晚年云游闽南四方,修无定处之缘故。 曹雪芹于《红楼梦》有曲《寄生草》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与大师所追求正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再望一眼净峰寺,感同身受大师之依依不舍,匆匆太匆匆…… 海山净峰叔同情,尘世且行且珍惜。 许建军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福建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出版散文随笔集《马江临风》。作品散见于《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丝商报》、《石狮日报》、搜狐等报刊杂志和网站,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