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1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复制链接]

2860

主题

310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1: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概述】
1.考查范围: 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区的文言文的考查以课外文言文为主
2.考查形式: 在文言文的考查中, 单独课外、课外+课外的考查形式仍是主流 3.能力要求: 虽然考查篇目多为浅易的文言文, 但由于出题形式经常变化, 并且越来越注重对比阅读 (包括课内+课外、课外+课外)、综合阅读 (包括古诗  文综合阅读和古今文综合阅读), 题目的难度有所提高,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
3.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体现了课标“诵读诗词,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是对学生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的考 测。考题一般涉及诗词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法及作品风格, 要求考生欣赏 其描绘的景, 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 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备考方略】
(一)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点拨:
1.课内迁移法。即搜寻课内学习过的该词的含义, 将词义代入语境, 检验 是否符合上下文意。
2.代入今义法。即将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代入句中并检验。
3.语境推断法。第一步, 代入今义 (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第二步, 若 今义不符, 看是否是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第三步, 翻译句子, 从句子意思中推测词语的意思。
4.学习常用虚词时, 要分清各虚词的一般用法: ①起指代作用的, 如“之” “其”:②起组合作用的, 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 如“及”“则” “而”:起语气助词作用的, 如“也”“乎”“哉”“焉”。
(二) 词语赏析方法点拨
(1)首先把握词性, 从词性上分析表达效果。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具有不 同的表达效果。
(2)其次把握修辞和表现手法, 分别表述作用。
(3)接着关注文化常识和词语本义, 从古代文化环境和词语本来含义上把握 其意蕴, 对比其不同的效用, 有时候需要赏析词语的组成或字形, 从古代汉字 文化中分析词语的意蕴。
(4)结合上下文, 从词语中分析复杂的思想感情, 瑞摩作者的心理。
(5)结合上下文, 从词语中分析景物特点与人物形缘。
(6)结合上下文, 从词语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 探究情感、主旨法点拔:
阅读文言文要在读懂字、词、句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梳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并结合作者生 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情感和文章主旨的具 体方法
l.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态度。
4.知人论世, 提取要义, 分析情感和观点。
三.【真题回放】
1.(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 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司马光, 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仁宗宝元初, 中进士, 历事四朝。光常患历 代史繁, 人主不能遍览, 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 乃命光续此书。后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136/wps1.png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 书尚未就,神宗尤重之, 以为贤于《汉纪》,数促使终

篇。及书成, 加资政殿学士。
元祐元年, 拜尚书左仆射, 两宫①虚己以听, 遇事常咨之。辽、夏使谓其边
.
吏曰:“中国相司马矣, 毋轻生事, 开边隙。”光自以遇圣明, 欲以身殉天下, 躬
.
亲庶务② ,  不舍昼夜。后, 宾客见其体赢, 戒之以诸葛亮食少事繁, 光曰:“陛
.
下所以用臣,盖察臣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于患,
.
是私其身也。”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
(取材于《宋史》《闻见录》) [注]①两宫: 指太皇太后和哲宗。②庶务: 各种政务。
(1)下列各句中, 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由是感激  感激: 感奋激发 . .
B. 后神宗名之日《资治通鉴》 名: 命名


C. 戒之以诸葛亮食少事繁 戒: 谨慎
D. 是私其身也 私: 偏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B.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C.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D.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3)下列各项中, 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命光续此书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            .
B. 遇事常咨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欲以身殉天下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D. 庶有补于国家 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备多次亲自拜访平民出身的诸葛亮, 征询他对当时天下局势的意见。
B. 司马光受朝廷重用, 辽、夏使者对自己的边吏说, 不要轻易引起事端。
C. 司马光勤勉工作, 日夜操劳, 后来接受了宾客的建议, 开始注意休息。
D. 诸葛亮忠心耿耿以报知遇之恩; 司马光公而忘私, 心系百姓, 胸怀天下。
(5)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尚未就, 神宗尤重之, 以为贤于《汉纪》, 数促使终篇。
文言知识资料卡: 就: ①接近, 靠近; ②赴, 前往; ③从事; ④完成, 成功。
【答案】(1)C     (2)B       (3)A       (4)C
(5)《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 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 认为比《汉纪》还要


好, 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解释不正确。句意:用诸葛亮生活简朴, 公务繁忙(导致英年早逝)的事例告诫他。戒, 告诫。
故选 C。
(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先梳理句子大意, 分清层    次, 然后断句, 反复诵读加以验证。结合“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分析,“由是益力”中省略了主语 (司马光),“由是”是定语,“益”是副词, 修    饰谓语,“力”是谓语, 不可中断, 故在“力”后断句;“病中呓语”中省略了主    语 (司马光),“病中”是状语,“呓语”是动宾短语, 不可中断, 故在“语”后    断句;“皆朝廷天下事也” 中有标志性词语“ 皆”,可在“ 皆”前断句,“朝廷天    下事也”是“ 呓”的内容, 是“病中呓语”的补语, 故不可中断。再结合这个句    子的大意是: 因此(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 喃喃自语, 好像在说梦话 ,  说的都是国家大事, 据此可断句为: 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故选 B。
(3)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都是“于是, 就”的意思;      B.代词, 他/助词, 的;
C.用/因为;      D.对/比。
故选 A。
(4)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C. “后来接受了宾客的建议, 开始注意休息”理解不正确。结合“光曰:‘陛下


所以用臣, 盖察臣狂直, 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自荣, 而不能救生民于患, 是私其身也。’由是益力病中呓语皆朝廷天下事也”可知, 司马光并没有接受宾  客的建议, 反而更加勤勉努力地处理政务。
故选 C。
(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文言语句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 语“ 尚 (还)、未 (没有)、就 (完成)、尤 (特别)、以为 (认为)、贤 (好)、于 (比)、数 (多次, 屡次), 终篇 (完稿)”要理解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 在南阳亲自耕田,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不奢求在诸侯之 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屈尊下驾来看我, 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 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我因此十分感动, 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 败,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 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 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这是我用来报答 先帝而且这是我忠于陛下的本分。
(节选自《出师表》)
司马光, 字君实, 是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年, 马光考中进士, 侍奉四 朝皇帝。先前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 志》八卷, 呈献给皇上。英宗看了十分高兴, 下令让他继续写这部书。后来宋神 宗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 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 认为比《汉纪》还要好, 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 加授他为资政殿 学士。


元祐元年, 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 太皇太后和哲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 遇事 都先和司马光商量。夏和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   司马光当宰相了, 再也不要惹是生非, 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  己言听计从, 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 亲自处理各种事务, 不分白天黑夜。 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 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 , 司马光说:“皇帝重用我, 大概是觉得我为人耿直, 对于国家有益处, 如果仅仅  炫耀自己的官位, 却不能为国事分忧, 这也太自私了!”因此(处理政务)更加勤   勉努力。病重了, 喃喃自语, 好像在说梦话, 说的都是国家大事。
取材于《宋史》《闻见录》
2 (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1)或遇其叱咄,色愈  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冕①者, 诸暨②人。七八岁时, 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 听诸生  诵书。听已, 辄默记。暮归, 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 父怒, 挞③之, 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 依僧寺而居。夜潜出 , 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 琅琅达旦。(2) 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冕小 儿, 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细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 ①王冕: 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 今浙江境内。③挞: 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 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 元末大学者。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无从致书以观             听妇前致词 (《石壕吏》)
B. 录毕, 走送之               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C.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策而临之 (《马说》)
D. 父怒, 挞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3)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  、。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 增强文章的 表达效果。请从两选段画线句子中, 任选一处, 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答案】(1)B
(2)①因此, 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安阳韩性听说后, 认为王冕与众不同。(或译为“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 他感到很惊异”也可)
(3)     嗜      痴
(4)示例: ①以先达的“ 叱咄”和“我”的“色愈恭, 礼愈至”对比, 突出作者
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
②以佛像的“狞恶可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相对比, 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


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得到/表达;
B. 均译为“跑”; C. 书/马鞭;
D. 代词, 指王冕/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如遇省略句翻译  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以是: 因此; 以: 把; 假: 借; 余: 我;
②闻: 听说; 异: 对 ……感到惊异。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嗜”有“喜欢, 爱 好”之意, 表现了宋濂的好学;
乙文“儿痴如此”意思是: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痴”有“痴迷”之意, 表 现了王冕的好学。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甲文画线句“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意思是: 有时遇 到他大声斥责,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 礼节更加周到, 不敢说一个字反驳。联系前 文“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  请”可知, 此句将先达的斥责与“我”恭敬的态度进行比较, 运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作者求学时态度恭敬, 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
乙文画线句“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见”意思是: 佛像多是泥 塑的, 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 却神色坦然, 好像没有 看见似的。将佛像的面目狰狞凶恶与坦然读书的王冕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
法, 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 【点睛】(甲)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 无法得到书来看,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  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 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 便马上跑去还书, 不  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  往, 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 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  重, 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 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  左右, 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 俯下身子, 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有时遇到他大声  斥责,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 礼节更加周到, 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等到他高兴了, 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 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 打了王冕一顿。过后, 王冕仍是这  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 为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于是离  开家, 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 他就悄悄地走出去, 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


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 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 却神色坦然, 好像没有看见似  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 对此感到很诧异, 将他收作学生, 王冕发奋学习终  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3. (2022·宁夏·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 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 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136/wps2.png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云烟之相滋, 旷野之无穷, 草树众而泉石嘉, 使目新乎 其所睹, 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①而醒, 更欲久而忘归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 ①洒然: 潇洒脱俗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                                     ②素湍绿潭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③良多趣味                  ④草树众而泉石嘉
.                                           .   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更欲久而忘归也。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林 寒 涧 肃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属 引 凄 异 空 谷 传 响 哀 转 久 绝。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 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
【答案】(1)    同“缺”,空隙、缺口      白色      甚, 很      美好     7. (1)即使骑
着飞奔的马, 驾着疾风, 也没有这么快。
(2)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 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 忘记了回去。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 高大雄伟(高度),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
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 直接写出了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①略无阙处 :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 同“缺”,空隙、缺口。
②素湍绿潭: 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素: 白色。
③良多趣味: 确实趣味无穷。 良: 确实。
④草树众而泉石嘉: 花草树木茂盛, 山泉岩石秀丽。嘉: 美好。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①虽: 即使; 奔: 飞奔的马; 疾: 快;
②洒然: 潇洒脱俗; 醒: 清醒通明。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句子的含义可以进行断句。含义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 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 声音持续不断, 非常凄惨悲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 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 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描写了山林中的环境;“常 有高猿长啸”秋季山中特有的景象;“空谷传响”和“哀转久绝”句式相同; 由 此可知断句应该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是正面描 写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通过写曦月来侧面 描写山的高大雄伟。综上可知是正侧面相结合写山的特点;
由乙文“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可知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 写出山的高大众多。 【点睛】译文:
甲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 的悬崖 峭壁, 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 连太阳和月亮都 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 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 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 有时候 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 有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 驾着疾风, 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 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山峰之间有悬泉 瀑布, 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 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 声音持续不断, 非常凄惨悲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 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 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 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看到群山环绕, 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 一望无际的旷野, 花草树木茂盛, 山泉岩石秀丽, 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 他们的心 也因惊奇而醒来, 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4. (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商  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
.                         .
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 必 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 常病①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


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 空漠晻②霭, 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  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 其平居暇 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
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 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匾 曰 .“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选自《江陵府曲江楼记》, 有删改)
注释】①病: 担心, 忧虑。②晻 (àn): 日光昏暗。③曲江公: 张九龄, 唐玄 宗开元年间任宰相, 后被李林甫诬陷, 贬为荆州刺史, 曾作《登郡城南楼记》。
④翛然: 自在超脱的样子。⑤汲汲然: 急切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B.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C.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D.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至若春和景明                              正是江南好风景
B.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 其半居暇日, 登临赋咏 安陵君其许募人
D. 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②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3)分析甲乙两文写景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1)C (2)B
(3)① (他们) 满眼都是悲凄的景象, 真是感伤到了极点啊。② (他) 来信嘱咐 我为曲江楼作记
(4)①甲文写景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写“古仁人之心”做铺垫(形 成对比), 抒发了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②乙文写景是为张敬夫的感叹抒情做铺垫, 答“触景生情”亦可。抒发了贤人志士抱负难以实现惆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 了解文意, 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 注意对称句式, 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 于是 开门筑路, 直达白河, 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且为楼观/以表其上”属于状语
后置, 因此断句为: 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故选 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 名词, 阳光/名词, 景色;
B. 介词, 因为;
C. 代词, 他/表示祈使语气;
D. 数词, 一/数量词, 一片; 故选 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 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 萧然, 悲凄的样子; 极, 极点。
(2) 书, 信; 属, 同“嘱”,嘱咐。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甲文描绘洞庭或风雨或晴朗及产生的情感, 是为了表现后文的“览物而悲喜”的 情感, 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己悲”的情怀, 也为文末议论“古仁人”“不 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情怀做铺垫;
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 吾谁与归”可知, 抒发了 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政治抱负。
乙文结合“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 则大江重湖, 萦纡渺弥; 而西陵诸山, 空漠  晻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可知,张敬夫触景生情, 结合“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 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而汲  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可知, 抒发了贤人志士抱负难以实现惆怅  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 整月不放晴的时候, 阴冷的风怒吼着, 浑浊  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 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  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 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 怀念家乡, 担心人家说坏话, 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 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 湖面波平浪静, 天色与湖光相接, 一片碧绿, 广阔  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 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 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皎洁的  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 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 一唱一和, 这种乐趣真是无  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 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 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 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 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 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 那么他们什 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 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路呢?
【乙】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 常常担心为学校门外被高墙所档, 于是开 门筑路, 直达白河, 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 只见浩 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 迂回曲折, 旷远深满, 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 烟岚 迷濛, 云气昏暗, 又都隐约可见在苍茫的水天之外, 时出时没。敬夫于是环顾四 周, 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 被贬到这里做太守, 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 登楼吟诗, 总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脱尘 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 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 焦急迫切, 唯恐他


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 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 曲江之楼” 四字, 并 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5.(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完成题目。 李少翁传 (节选)
①李少翁者, 名莳, 字德春, 豫章人。翁家世受医, 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 入  门无流视, 未尝预问病者病, 第令伸臂出示, 手指一着腕上, 形神忽往①。久之, 指离于腕, 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 ,  少焉投药, 犹掇③之耳。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而投药甚快。
②余始不甚识翁, 会余弟妇病风眩, 状类尸蹶④ ,  举家喧言“瞑矣”!翁至, 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 法当病如前, 再进一匙, 乃愈。余始 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 法当死, 翁数起之。已而, 友得绵疾, 翁起如 之, 以是益神翁医。
③于是, 人争家之, 念缓急可立应。翁赴人急甚于己, 百里外, 中夜叩门, 不以 家累为解, 不以风雨寒暑为辞。会岁两大祲⑤ ,  翁煮药如池, 积片成丘。翁所医 者莫知其名, 安问糈⑥ ?
④翁性不忤物⑦ ,  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 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翁足迹半朱门, 不传言, 对主人未尝暴僮仆之过。所游病者家, 酒法食单, 丰约优劣之数, 不挂 齿牙。其为长者如此。
⑤翁为人诊脉, 思虑与病者相通。与人处, 不相疑。余以知李翁, 几乎道者 也, 非医者也。
(选自《钟惺散文选集》, 有删改) 【注】   ①形神忽往: 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②隐结: 隐伏的病根。③


掇(duō):拾取。④尸蹶:一种病症,类似休克。⑤祲(jìn):瘟疫。⑥糈(x ǔ) : 粮食。这里指报酬。⑦忤物: 冲撞人。
(1)用斜线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以逾月              (                   )
②余数患奇疾          (                  )
③会岁两大祲          (                  )
④安问糈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余始奇其言, 神其术。
(4)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 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少翁作为医者的“仁心”。
【答案】(1)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    越过      多次, 屡次      适逢, 恰巧遇到      怎么, 哪里
(3) 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 觉得他的医术神奇。
(4)①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②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
弟媳妇的“风眩”之病。③多次治好“我”的奇疾。④治好朋友的慢性病。
5 .  ①李少翁能急人所难, 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 即便在半夜, 只要有人 求医, 必定前往。②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 他配方煮药, 只为 救人, 不图报酬。③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 解大意,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意思是: 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余”第一人  称代词, 做主语, 可在之后停顿;“尝谓”偏正结构, 作谓语, 可在“谓”后停  顿;
因此断句为: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 又过了一个月。逾: 越过;
②句意为: 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数: 多次, 屡次;
③句意为: 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会: 适逢, 恰巧遇到;
④句意为: 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 安: 怎么, 哪里。 (3. )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 余: 我。始: 才。奇: 意动用法, 以 ……为奇。神: 意动用法, 以 … … 为神。
(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①段“入门无流视, 未尝预问病者病, 第令伸臂出示, 手指一着腕上, 形神    忽往。久之, 指离于腕, 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可知, 给人看病, 不问病情, 只    诊脉就能判断病根; 根据②段“会余弟妇病风眩 ……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 法    当病如前, 再进一匙, 乃愈”可知, 只用两次药, 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


之病;
根据②段“后余数患奇疾, 法当死, 翁数起之”可知, 多次治好“我”的奇疾; 根据②段“ 已而, 友得绵疾, 翁起如之, 以是益神翁医”可知, 治好朋友的慢性 病。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③段“翁赴人急甚于己, 百里外, 中夜叩门, 不以家累为解, 不以风雨寒暑 为辞”可知, 李少翁能急人所难, 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 即便在半夜, 只 要有人求医, 必定前往;
根据③段“会岁两大祲, 翁煮药如池, 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 安问糈” 可知, 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 他配方煮药, 只为救人, 不图报    酬;
根据⑤段“翁为人诊脉, 思虑与病者相通”可知, 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点睛】参考译文:
李少翁, 名莳, 字德春, 豫章郡人。李少翁家世代学医, 精于诊脉之法。李 少翁是不太爱说话的长者, 病人进门, 他很少去看 (病人), 也不曾事先问病人 的病情, 往往是让病人伸出胳膊, 他的手指一旦贴在病人手腕上, 就全身心迅速 投入到诊断病情上。这样过了很长时间, 他的手指离开病人的手腕, 他慢慢地用 一两句话说出病人隐伏的病根。一会儿就开好了药, 像是拾取东西 (那样快)。 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 开药却很快。
我开始并不太认识李少翁, 赶上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 样子像尸蹶, 全家都 嚷着说“恐怕不行了”!这时李少翁来了, 看了一下脉, 说:“还可以治!”喂了 一勺药, 弟媳就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月, 弟媳和前面一样又有尸蹶的症状, 又


喂了一勺药, 弟媳的病就痊愈了。(这时候) 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 觉得他的医 术神奇。后来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 按普通的方法我会死去, 李少翁多次让 我起死回生。过了一段时间, 我的朋友得了一种慢性病, 李少翁也像救我一样救 活了他, 因此 (我) 更加认为李少翁医术神奇。
从此, 人们争着把他请到家里 (给病人看病), 他会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而   立即答应什么时候去诊治。李少翁奔赴别人的急难 (的急切程度) 超过 (对待) 自己的私事 (的急切程度), 有时病人远在百里之外, 病人家属半夜来敲门请医, 李少翁不因为家里的事情不去医治,也不会因为风雨寒暑而推辞。适逢有一年发  生了两次大的瘟疫,李少翁煮的药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多,煮药的药片积累下来都  堆成了小山。李少翁救治的病人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
李少翁的性格好, 从不冲撞别人, 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 也不因  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人。李少翁去过很多官宦人家,从不说别人家里的情况, 也从未向主人揭露过奴仆的过错。到患者家里去看病, 吃的喝的都很简单, 从不  把别人给的诊费多少挂在嘴上。李少翁就是这样德高望重。
李少翁为别人诊脉, 想法与病人相通。和别人相处, 不会怀疑别人。我因此 认为李少翁几乎是个得道之人, 而不是医者了。
四.【基础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 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 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
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
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 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 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 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 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 阳修也。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寄托    B. 野芳发而幽香   发: 开放
.                          .
C.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离开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快乐
.                                      .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 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 层次分明, 引人入胜。
C. 醉翁与太守, 名号与官职, 互为表里, 互相映衬, 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 性。


D. 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 舒缓的语气, 悠扬的韵致, 与虚词“也”的使用有 关。
(3) 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 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 事情? 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答案】(1) D   (2) B  ( 3) ①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 亭子的名字是欧  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 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著  名的《醉翁亭记》。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D. 句意: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第一个“乐”,以 ……为乐。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 由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 …”,第③段“至 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者 … …”,第④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层次分明, 引人入胜。
故选 B。
(3) 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第①段“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  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  自号曰醉翁也”可知, 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 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  的名号命名的。结合第③段“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可知, 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 宴请宾客, 并经常喝醉酒。结合第④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可知, 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 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   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听到潺潺的流  水声, 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 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 沿着山路  拐弯, 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 飞架在泉上, 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  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而在欣赏山水的美  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 山林里的雾气散了; 烟云聚拢来, 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朝   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 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风高霜洁, 水落石出, 这就是山中的  四季。早晨进山, 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 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 后面   的人应答, 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 是滁州 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用酿泉造酒, 泉水清并且酒也清; 野味野菜,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


于弹琴奏乐, 投壶的人中了, 下棋的赢了,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 喧闹的人, 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是 太守喝醉了。
不久, 太阳下山了, 人影散乱, 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  成林, 鸟儿到处叫, 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 快乐, 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却不知道太守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 的人, 是太守。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2.阅读下面文言文, 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 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     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    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2) 文末康肃公的笑, 有人认为是尴尬的笑, 有人认为是会心的笑, 还有人认 为是嘲讽的笑,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康肃公) 曾经在自家园子射箭, 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 斜着


眼看他射箭, 很久没有离开。
(2) 示例: ①我认为是会心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顿悟: 熟练是任何技艺达 到高水平的诀窍。他赞同卖油翁的说法, 以微笑加以肯定。
②我认为是嘲讽的笑。他觉得卖油翁倒油的小技不能跟他高超的箭术相提并论, 也不认同卖油翁的说法。
③我认为是尴尬的笑。康肃公箭术高超, 引以为傲, 却被卖油翁以倒油小技上了 一课, 这让他很没面子, 只能尴尬一笑。
【解析】(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 家圃, 家里 (射箭的) 场地; 释担, 放下担子; 而, 表承接; 睨, 斜着眼看, 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 离开。
(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叙写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    说:“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这与陈尧咨的“ 自矜”态度相对照, 正是在这种情    况下, 文章的最后写陈尧咨神态“笑”字,写出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这个“笑” 字既表现了陈尧咨从卖油翁的酌油过程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又通过这一神态    描写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开放性试题, 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我认为是心悦诚服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他认 可了卖油翁的说法, 用微笑表示赞同。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 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 他也就凭着 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 他在家里场地射箭,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


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 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 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  说:“没有别的奥妙, 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  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  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 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 只不过是手熟练罢  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 文言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 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 吴武陵, 龚古, 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 曰恕已, 曰 奉壹。
(1)下列各句中, 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伐/竹取道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教然后/知困                               D. 今齐地方/千里
(2)下列各句中, 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光下澈 (清澈)                         B. 可百许头 (可以)
C. 凄神寒骨 (凄凉)                         D. 佁然不动 (……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 字子厚, 河东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贬永州后, 寄情山水, 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B. 第①段开头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点出了小石 潭的位置、环境, 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 文章②③④三段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 绘, 渲染出幽僻凄清的氛围。
D. 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 寓情于景, 奇丽的小石潭风光中始终流淌 着喜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永州山水的热爱。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②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5)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 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
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答案】(1)B (2)D
(3)B


(4) (1)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 行, 时隐时现。
(2)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5)示例: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 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 先闻其声, 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    翠蔓”“ 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    而清丽。
【解析】(1) 本题考查节奏划分, 可根据句意判断。
A.句意为: 砍倒竹子, 开辟出一条道路。节奏为: 伐竹 / 取道;
B.句意为: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节奏为: 其岸势 / 犬牙差互; C.句意为: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节奏为: 教/然后知困;
D.句意为: 如今齐国疆土, 方圆千里。节奏为: 今齐地/方千里; 故选 B。
(2) A.句意为: 阳光直照 (到水底)。澈: 穿透, 一作“彻”。
B.句意为: 大约有一百来条。可: 大约。
C.句意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入骨。凄: 使动用法, 使 ……感到凄凉。 D.句意为: 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然: ……的样子。
故选 D。
(3) A.有误,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
C.“对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说法错误。文章按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 由远及近, 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D.“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说法错误。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


的幽美和静穆,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故选 B。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 斗折: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可见: 若隐 若现。灭, 暗, 看不见。
(2) 以: 因为; 其: 那; 清: 凄清; 居: 待、停留; 乃: 于是, 就。去: 离开。 ( 5)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任选一种结合文章分  析即可。
示例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 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 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 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 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 摆脱的压抑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示例二: 抓住景物特征, 精细生动地描绘。写景, 动静交错。声, 是动态的, 石, 是静态的,“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 鱼儿忽静忽动, 溪水若静实动, 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写景,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  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示例三: 侧面描写, 烘托景色。“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  鉴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  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  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1) 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B. 且: 年且九十   先驱日: 天子且至
C. 固: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4-12-22 10:51 , Processed in 0.0567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