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寒流骤然来袭,闽南终于正儿八经入冬了。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又是一年冬至悄然而至,冬至时令,夜长昼短,诗人乔金龙有诗曰:“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今岁又冬至,情回尘年事。小时候冬至前几天,母亲就会提前叮嘱我们兄妹四人,吃过的芦柑皮别扔掉,好好收着还有用处,起初我们都不明白,以为母亲留着它们是要做陈皮。 冬至前夜,母亲带着我们一帮孩子,围桌搓糯米汤圆,小个的为主,一小部分用食用色素染成粉红色,最后做几个大一点的。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早早烧水,在水沸前,往锅内放入几块芦柑皮,最后倒入大小汤圆,新鲜出炉的汤圆白里飘红、清香可口。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母亲叮嘱收集芦柑皮的用意。 在老人“过冬至,吃汤圆,长一岁”的念叨声中,孩子们囫囵吞枣,吃完热腾腾的汤圆,心中盼望着早日长大成人,赚钱养家。 早餐后,母亲开始张罗中午的祭祀贡品。闽南俚语“无冬至也要搓丸”,意为即使不是冬至这样的大节日,寻常的日子也要吃好。“润饼菜”是最常做的闽南菜。馅料通常用胡萝卜、青豌豆、豆干、球菜、花菜、猪肉、米粉,炒成大杂烩。薄薄的润饼皮,包上七色菜,加入又香又腥的海蛎煎,夹上些许“海苔”,就是一家人冬至的美食。 经济条件改善后的冬至,除了汤圆、“润饼菜”外,母亲还会额外做手工肉丸。把瘦肉剁碎,加上切成碎块的香菇、荸荠,搅拌均匀,搓成圆形,放置锅内白水上清蒸。烹调后的自制肉丸,又圆又香又脆,食之唇齿留香。清蒸肉丸用过的白水也化身美妙的汤品,用于制作米粉汤或者清汤的汤底,味道甘甜鲜美,令人口角流涎,记忆深刻。 十二年前的冬至,毕生辛勤劳作的奶奶以八十多岁高龄辞世,与她操劳一生的家庭和一路含辛茹苦扶养的儿孙们永远分别,冬至因此也成了家里的忌日。 此后的每一个冬至,全家团聚之际,除品尝冬至时令传统民食外,增加了举家宗庙祭祀、追思先辈的仪式。 冬至,是夜晚的节日,夜在这一晚得到了最大的沉淀和升华,诗人杜甫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在冬至的瑟瑟寒风中,怀揣着希冀,静候着来年明媚的春光。 (原载《海丝商报》2020年12月21日N3版九日山)
作者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福建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出版散文随笔集《马江临风》。作品散见于《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丝商报》《石狮日报》及搜狐等报刊和网站,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侨史学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