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记者:稀土是什么?您能给我们科普一下吗? 沈保根: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15种钢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元素的总称。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稀土成为制造许多高科技产品与支撑众多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母”。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通讯、制造、生物、光学、超导、医学等方面。所以有的人把稀土理解为“现代工业维生素”“万能之土”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 全球好多地方,都有稀土。所以稀土并“不稀”,但是真正适用的、能够有开采价值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矿物有250余种。稀土含量较高的,就是我们说的价值比较高的,占的比率很低,也就是6%不到,加起来也就五六十种。这五六十种矿物中间,作为矿物质且有开采价值的,大概就10来种。有的含量太少,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虽有开采价值,但是开采成本非常昂贵。 记者: 沈保根:我国稀土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态势越加有序,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越发增强。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在稀土资源开采、冶炼分离和材料生产等领域建立了全球优势地位。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全球稀土市场供给度90%以上的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一系列稀土管制政策的实行和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轻稀土矿山的相继开发与供应,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依赖中国单边供应的格局将有所变化。但中国在全球重稀土的供应上,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记者: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沈保根:在稀土资源端,我国的资源优势正在受到挑战。近年来海外稀土资源开发发展迅速。在稀土应用端,我国在稀土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光学材料以及抛光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有些领域已处于领跑位置,相关材料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国际话语权。 此外,我国稀土资源的有序开采、供应和功能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国际市场稀土价格的连年提升。美日澳等国开始打造盟国内部循环的稀土资源开发投入,旨在摆脱对我国稀土供应的依赖,尽快追赶和超越我国,最后达到反制我国的目的。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采也好,冶炼也罢,以及分离,都要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矿藏开采出来了,稀土资源也分离出来了,却把环境给污染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记者:您一直从事材料科研工作,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沈保根:做科学研究,你要想做一点事情,不付出努力是很难成功的。 同一个研究领域,你想想看,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研究同一个事情。你想做得比别人好,怎么办?不去好好努力,那真的是很难成功的。做科学研究永远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我们得想办法不断创新。 (摘编自沈爱群、乔韵鸥《专访中科院院士沈保根:揭秘“稀土”背后的故事》) 材料二: 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稳定、充足的资源供应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已接近或超过50%。2022年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 71%和40%;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1%、83%、65%;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在85%、95%、90%以上。预计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 随着大国竞争的激烈加剧和科技进步的深入开展,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我国有必要根据政策变化和新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可将更新周期调整为3~4年,最多不超过5年。 战略性矿产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其需求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以科技创新提升储量水平,以政策创新增储上产。对于战略性矿产勘查,可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与5G通信站、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建相关的战略性矿产需求未来可能会爆发性增长,如钨、钛、锑、钴、稀土等,有必要提前做好战略储备。 我国部分战略性矿产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应用技术。例如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粗镓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高端稀土、镓等稀有金属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仍处于稀土、稀有金属产业链的底端,资源高效利用仍受制于人。因此,应加强科技研发,延伸战略性矿产产业链;加强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及时“稳链、补链、强链”。通过技术提升来提高战略性矿产的附加值,跻身高端产品产业。 近年来,通过不断吸收新发展理念与新技术,绿色开采已开拓出绿智融合的低碳发展道路。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矿山绿色开采,通过优化采矿方法,推广使用智能化采矿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采矿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开采回采率,实现降本增效。发展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城市矿产”开发能力,将继续提高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摘编自陈从喜《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已发现的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矿物之中,目前具有开采价值且开采成本不高的稀土矿藏少之又少。 B.只有保证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稳定充足,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大国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 C.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D.如果提前做好战略性矿产的储备,就能满足新基建对战略性矿产的需求,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跟跑”“并跑”“领跑”三个词语,概括了我国一些功能材料在研发和生产水平方面的三个发展阶段,既恰当又形象生动。 B.记者最后请沈保根院士谈谈从事材料科研工作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是为了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助于访谈的深入。 C.材料二从我国某些矿产对外依存度的数据中,得出“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依据。 D.材料二在指出我国应根据新的国际形势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时,采用了“有必要”“可”两个语气强弱不同的词语,表述准确恰当。 3.材料一横线处需补写出记者要提的一个问题,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全球稀土供需格局是否会变化? B.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情况怎样? C.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D.中国稀土供应的格局会变化吗? 4.记者请沈保根院士科普一下稀土是什么,沈院士的回答是如何做到科学性和普及性的?请简要分析。(4分) 5.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挑战,我国应如何应对?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荒野来客[注] 李娟 在吉尔阿特,哪怕站在最高的山顶上四面张望,也看不到一棵树,看不到一个人。光秃秃的沙砾坡地连绵起伏,阴影处白雪厚积。吉尔阿特的确太荒凉了,但作为春牧场,它的温暖与坦阔深深安慰着刚从遥远寒冷的荒野跋涉而来的牧羊人们的心灵。 还不到五月,卡西就换上了短袖T恤,在微凉的空气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胳膊。我们拎着大大的编织袋去南面山谷里拾牛粪。 我们一路走去,遇到看上去很干的,先踢一脚,其分量在脚尖微妙地触动了一下,加之滚动时的速度和形态,立刻能判断它是否干透了。没干透的,那一脚恰好使它翻了个面,潮湿之处袒曝在阳光下,加快了最后的潮气的挥发速度。 半个小时后我们扛着各自鼓鼓的大袋子会合,走上回家的路。 坡顶上,我们的毡房门口,亲爱的扎克拜妈妈蹲在火坑边。她扒开清晨烧完茶后的粪团灰烬,搓碎一块干马粪撒在上面,俯下身子连吹几口气。很快,看似熄透了的灰烬如苏醒一般在粪渣间平稳升起几缕纤细的青烟。她又不慌不忙盖上几块碎牛粪。这时,大风悠长地吹上山坡,烟越发浓稠纷乱。她再猛吹几口气,透明的火苗轰然爆发,像经过漫长的睡眠后猛地睁开了眼睛。 就是在这一天,可可走了,斯马胡力来了。 毡房后停着两辆摩托车和一匹白蹄黑马。骑摩托车来的除了斯马胡力,还有扎克拜妈妈的二女儿莎勒玛罕及丈夫马吾列一家。骑马来的则是卡西的一个同学。 明明只来了四个客人和两个孩子,却顿觉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围着矮桌喝茶,食物摊开满满一桌子。 我们在吉尔阿特唯一的邻居阿勒玛罕————扎克拜妈妈的大女儿————也过来帮忙了。此时她正斜偎在巨大的锡盆边大力揉面,说要做“满得”招待客人。“满得”其实就是包子一样的食物。 昨天,妈妈和阿勒玛罕去了北面停驻在额尔齐斯河南岸的托汗爷爷家喝茶,带回了好几块宴席上吃剩的羊尾巴肥肉。另外还有好几大片厚厚的的白色凝固油脂。当我得知阿勒玛罕要把这些剁碎了做包子馅时,吓得一声不吭。 但真到了包子热气腾腾出锅的时候,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在拼命忍抑的情况下还是不知不觉吃了三个……边吃边极力提醒自己:嘴里正嚼的是白白的肥肉,腻汪汪的羊油……一点儿用也没有。 想在荒野里抗拒食物,几乎不可能————在荒野,但凡能入口的东西总是发疯似的香美诱人。 卡西的同学是东面五公里处的邻居,前来认领自家失群的羊羔。这小子坐在上席,一声不吭地吃这吃那。昨天傍晚我们赶羊归圈时,发现多出了一只羊羔,可可今天出去放羊时散布出这个消息,中午失主就找上门了。我走过去把它拽过来。它拼命挣扎,但无可奈何。 我搂着羊羔向远处张望,一行大雁正缓慢而浩荡地经过天空。等这行雁阵完全飞过后,天空一片空白,饥渴不已。很快又有两只鹤平静而悠扬地盘旋进入这空白之中。 我早就知道可可要离开的事情,他的妻子再过两个月就要分娩,为了养胎,没有继续深入艰苦的冬牧场。这次前来代替可可放羊的是斯马胡力,可可的弟弟,扎克拜妈妈的第四个孩子,刚满二十岁。接下来这个夏天他作为家里的唯一男性,将成为我们的顶梁柱。 二姐夫马吾列一家,这次是来送面粉并道别的。三天后,他家就要出发进入夏牧场了。我们则还要再等一个月才走。 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马吾列一家才起身告辞。莎勒玛罕用大衣把三岁半的玛妮拉裹得刀枪不入,稳稳当当架在摩托车后座上,再把一岁半的小女儿阿依地旦紧紧掖在怀里。在我们的注视下,一家四口人一辆车绝尘而去。 此时,可可也将沿那条路离去。 我们站在门口,看着他骑着摩托车绕过毡房,冲向坡底。很快,一人一骑消失在北面的山谷尽头,只剩摩托引擎声在空谷间回荡。 客人散尽的吉尔阿特,寂静得就像月球表面。 自那天起,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再没见过其他人了。直到一天清晨,一支搬迁的驼队远远经过山脚下的土路。 我和卡西站在毡房门口看了半天。这支队伍一共有三匹马,三峰负重的骆驼,一架婴儿摇篮和一只狗。羊也不多,大大小小百十只。看来是一个刚分出大家庭不久的小家户。 早在前天,斯马胡力放羊回来告诉了我们:南面牧场的某某家快要转移牧场了。于是这两天扎克拜妈妈一直等着他们经过,还为之准备了一点点儿酸奶。 春牧场上母牛产奶量低,几乎没什么奶水可供人食用。其实从冬天以来,扎克拜妈妈家就很少喝奶茶了。难得某一天能往黑茶里加一点点儿牛奶。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法子省出了一些奶,做成了酸奶。 那天,看到驼队刚出现在南面山谷口,妈妈就转身回毡房。她解下头上绿底紫花的棉线头巾重新扎了一遍,换了一件干净体面的外套。再拧下暖瓶的塑料盖,小心地倒出了大半盖子酸奶。然后端着出门走下山坡,远远前去迎接。 马背上的人接过妈妈递上的暖瓶盖子,喝几口酸奶再递还给妈妈。妈妈又将它送向另一匹马上的人。这个暖瓶盖子在马背上的三个人之间传来传去,直到喝空为止。寒暄了几句,他们就继续打马前进。妈妈也持着空盖子往回走。但她走到半坡上又站住,转身目送队伍远去,直到完全消失在土路拐弯处的山背后。 给路过自家门口的搬迁驼队准备酸奶,是哈萨克牧民的传统礼节。黏糊糊的酸奶是牛奶的华美蜕变,又解渴又充饥。对于辛苦行进在转场途中的人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有删改) 文本二: 《羊道》凭借介入现实、真实、原生态、本真的特征先后荣获“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和“人民文学·非虚构奖”。2008年,周闻道等人提出“在场散文”的主张:要求散文写作面向事实本身,通过介入的方式祛除对作者心灵、当下现实和语言表达的遮蔽,达到本真的状态。这与2010年非虚构写作要求的真实性、文学性、介入姿态、个人体验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它们共同呼求真实、真诚、真心的写作之出现。李娟的《羊道》借着这股东风成为其典型样本之一。 (摘编自陈亚楠《遥远角落的见证式留影————论李娟的非虚构写作》) [注]本文节选自李娟《羊道》三部曲的第一部《羊道·春牧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所描写的荒野环境,其特点与茅盾《风景谈》中的“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相似。 B.与《诗经·芣苢》中运用“掇、捋、袺”等动词相似,文本一对扎克拜生火的描写,也通过一系列动词,写出劳动的繁忙、紧张和喜悦。 C.文本一写“一行大雁正缓慢而浩荡地经过天空”和“两只鹤平静而悠扬地盘旋”,分别象征着牧民在荒野中的迁徙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D.文本一善用场景对照来表达情感,如用“房间里挤得满满当当”的热闹和“像月球表面”的寂静进行对照,来突出对聚短离长的悲伤。 7.关于文本一中的“来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卡西的同学中午找上门来认领自家前一天走失的羊羔,受到扎克拜妈妈一家的款待,体现了牧民的淳朴和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 B.斯马胡力代替可可成为“顶梁柱”,这一接替体现了游牧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与重视,也暗含着草原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担当。 C.二姐夫马吾列一家,骑着摩托车前来送面粉并道别,既体现出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草原传统牧民对现代工具的接受。 D.路过的搬迁驼队未进入毡房,扎克拜妈妈在路边郑重款待他们,这一内容是为了表现转场路途的艰辛,突出游牧生活的不易。 8.文本一“我”面对“满得”时的具体表现富有戏剧性,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指出“在场散文”主张散文写作要“达到本真状态”。请从写作视角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散骑常侍贺琛启陈四事。上大怒,口授敕书以责琛。大指以为:“何不分别显言:某刺史横暴,某太守贪残。明言其事,得以诛黜,更择材良。勇怯不同,贪廉各用,亦非朝廷为之傅翼。卿云‘宜导之以节俭’。朕三更出治事,事多日昃方食,日常一食,若昼若夜。为谁为之?救物故也。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专委之人,云何可得?二世之委赵高,呼鹿为马,又可法欤?富国强兵之术,息民省役之宜,并宜具列!若不具列,则是欺罔朝廷。”琛但谢过而已,不敢复言。臣光曰:梁高祖之不终也,宜哉!忠臣陈大体以格君心之非,故言至约而为益大也。观夫贺琛之谏亦未至于切直,而高祖已赫然震怒,护其所短,矜其所长。如此,则自馀切直之言过于琛者,谁敢进哉!由是奸佞居前而不见,大谋颠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绝祀,为千古所闵笑,岂不哀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文本二: 天下之事,小者固不可以不究心也。然必究心于其大,而后及其小,则所行为得体。世之人君,知民生之不可伤,则不过重于刑而已。至于穷兵黩武之事,则快心为之而不恤。知国用之所当节,则不过俭于服色之末而已。梁武帝号为恭俭,一冠三载,一衾三年。然广造塔庙,穷极土木。吾恐武帝之俭,俭于小者也。此省费息民,所以不能禁贺琛“省其事而息其费”之言。唐太宗以人命至重,每决死囚,则五覆奏。然频岁东征,委民锋镝。吾恐太宗之爱,爱其小者也。此无罪之士肝脑涂地,所以不能已九龄之谏。 (节选自[南宋]陈傅良《永嘉先生八面锋·卷十三》) 10.下列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加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 B.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 C.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 D.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同“旨”,与《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意义相同。 B.物,指自己以外的人,与成语“待人接物”“恃才傲物”中的“物”意义相同。 C.矜,音jīn,夸耀,与《礼记》“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读音、意义不同。 D.委,舍弃,与《孟子》“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的“委”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武帝斥责贺琛的批评空泛含糊,对朝廷精准问责、黜奸进贤无益;司马光认为有价值的进言在于能切中核心问题,不在于言语的繁简。 B.梁武帝认为官员的廉洁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人,与朝廷无关;司马光指出梁武帝文过饰非、自以为是的做法最终导致奸佞弄权、国破身亡。 C.针对贺琛倡导节俭的谏言,梁武帝强调自己已厉行节俭、勤政为民;陈傅良认为梁武帝未能将个人节俭行为转化为节用爱人的治国实践。 D.梁武帝例举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一事,说明君王偏信的严重后果;陈傅良以唐太宗连年征战,生民涂炭为例,阐明君王专行的危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富国强兵之术,息民省役之宜,并宜具列! (2)唐太宗以人命至重,每决死囚,则五覆奏。 14.司马光与陈傅良均指出梁武帝的过失,二人意图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答蒋密学见寄①范仲淹 东南为守慰衰颜,忧事浑祛乐事还。 鼓吹夜归湖上月,楼台晴望海中山。 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 [注]①本诗为皇祐元年(1049年)作者转知杭州时所作,时年61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年老之时任职东南,抛却忧愁之事,享有安乐生活,表达了内心的欣慰。 B.颔联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均采用互文手法,描绘出杭州百姓生活的悠闲自在。 C.尾联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彰显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超越荣辱的处世态度。 D.本诗为唱和之作,既抒写个人的志趣追求,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情感真切诚挚。 16.本诗颈联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都写到了“闲”,但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劝学》中,荀子在连续设喻后提出了“ , ”的观点,指出要利用好外部资源与条件,实现自我突破。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承接上文,从登山时战战兢兢的感受和徒唤奈何的情态两方面,侧面写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3)《六国论》中,苏洵将六国先辈“ , ”创业的艰辛,与后代割地的轻率进行对比,突出了赂秦求和的荒谬可悲。 (4)《礼记·大学》中提出“致知在格物”的观点,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否定了“ , ”的做法,二者均凸显了实证探究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形声字是一种很好用的造字方法,它的来源是什么呢?一开始,古人发明形声字,是为了强化字义。 ① ?我们看这个字品,这不是品德的“品”,而是甲骨文中的“星”。古人仰观天象,看见天空中密布的小星星,于是画了三个小方块,代表众多星辰。可问题在于,有人非要说这是三块石头, ② ? 这难不住聪明的古人,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在几颗小星星下边加上一个“生”,“生”和“星”的读音非常像,古人想通过一个相似的读音,来强化“星”字的所指————别胡思乱想了,这不是小石头,也不是小点心,而是星星的“星”! 除了强化字义,形声字也能够分化一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什么是分化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甲骨文目是“止”,它是小脚丫的象形。下面是脚掌,上面是脚趾。你低头看看, ③ ? 人的双脚站立在大地上,它们是人体的根基之处,因此, “止”引申出基址、地址的意思。可“止”又表示“脚趾”,又表示“地址”,还能表示“停止”的意思……这么多意思,会不会发生混淆呢?聪明的古人想了个好办法:如果要表示脚指头,那就添加“足”字作为形符,创造出脚趾的“趾”;如果要表示地址,那就添加“土”字作为形符,创造出地址的“址”;至于“停止”“静止”的意思,就写作“止”。 在强化和分化之外,还有很多形声字来自类化。什么是类化呢?有些相关的字,没有形符,古人为了汉字的规整,便给这一类字统一添加了形符。类化产生的形声字往往是批量的。比如说,和金属有关的字,一般都加上了金字旁,于是有了“铜、钢、锡、铠”等形声字。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问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下列各组文字中,不属于通过形声字来分化字义的一组是(3分)
20.小刚读了本文,要写读书笔记,总结形声字的三点作用,第①点是“让汉字表意更清晰”,请仿照第①点的句式,写出第②点和第③点。(4分) 21.本文目标读者主要是哪个年龄段的?请作出判断,并从用语特点的角度阐述理由。(5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卷阅读Ⅰ的材料一既科普了稀土的有关知识,也传递出从事科研工作时应有的科学精神。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科普的重点人群。在中学开展科普活动,应以知识普及为主,还是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