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是光,“刺破暗夜的光,终会照亮大地”,照亮黑暗的街;守护是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荒凉的地;守护是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拂过炎热的夏;守护是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书写守护者辉煌的人生。守护不仅是对人或事物的捍卫,更是对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乃至一种精神的永恒定格。 守护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丹心。近代林则徐,面对列强坚船利炮,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虎门销烟的烈焰,打响了反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炮,以铁血担当守护民族尊严;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如“铜墙铁壁”般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用生命为战友冲锋铺平道路,把生的希望留给祖国和人民……再到近年中印边境冲突中,戍边卫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以年轻的生命诠释军人的忠诚。在一代代卫国斗士“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守护下,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守护的丰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守护是为了人民而奋斗一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郭永怀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归国,奔赴罗布泊投身核事业,飞行失事时以身体为盾保护机密资料,用生命践行“祖国需要就是我的方向”;2020年武汉疫情肆虐,当人们争先逃离时,钟南山院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八十高龄逆流而上,在高铁上劳累休憩的画面感动全网,他以医者仁心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他们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为国献身的斗志,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守护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文化自觉。敦煌莫高窟,樊锦诗扎根大漠五十载,“身居陋室观千秋,心有乾坤护万佛”,在风沙中整理修复佛像古籍,让莫高窟的千年文化瑰宝重现人间,她是敦煌的“女儿”,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大山深处,张桂梅校长立志“让大山里的女孩走出大山”,以毕生心血创办华坪女高,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女孩们的人生梦想,她把对乡土教育的坚守和对女性成长的关怀融入生命,正如她所说:“我想让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她们以生命为笔,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守护是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2016年,南仁东以“二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在贵州崇山峻岭间建成“中国天眼”,让我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他用行动诠释“永不停歇的攀登者”;华为公司多年深耕自主创新,面对西方科技封锁,“千磨万击还坚劲”,在芯片研发、5G技术等领域破浪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他们以创新为翼,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如今,在守护者的庇护之下,我们享受着“岁月静好”的安稳。每一份守护的背后,都承载着守护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默默坚守与隐忍深情。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民间绝技绝活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信念为根基,以担当为动力,“少年心事当拏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过守护的接力棒,为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让守护的光芒,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