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光同尘,大道共生(林昱霖)

[复制链接]

3406

主题

3702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多元共生的当今时代,每个人的“道”或许路径各异,却绝非“不相为谋”的对立面。相反,不同的人生道路在碰撞中滋养成长,在互补中汇聚力量,最终实现相得益彰的深远价值。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古训,实则烙印着特定时代的印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下的百家学说各为其主,自然难以相融。而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恰是对当代大道精神的精准诠释。时代语境的变迁,让不同道路从“相互隔阂”走向“共生共长”,这并非古训有误,而是唯有兼容并包,方能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不同之道可助自身之道行稳致远,这在大国脊梁们的人生轨迹中愈发清晰。杨振宁先生的科研之道,始终贯穿着中西合璧的智慧。他既深耕西方现代科学,提出与相对论比肩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又始终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的赤诚扎根故土。他既敢于挑战物理界权威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又积极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正是这种兼容创新与传承的大道,让他成为科学史上的不朽星辰。
黄旭华的“深潜”之道,则彰显着坚守与奉献的力量。这位“核潜艇之父”以“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的誓言,隐姓埋名三十年。他的道路看似与外界隔绝,实则与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报国之道紧密相连——既汲取前辈军工技术的积累,又带领团队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最终铸就护卫海疆的“水下移动长城”。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大道,正是“和实生物”哲学的生动实践。
樊锦诗与敦煌相伴的六十余载,书写了文化守护的大道传奇。这位“敦煌的女儿”在大漠中践行着修复与传承的使命,她的道路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又不乏对现代科技的接纳——建立“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走向世界,正是传统保护之道与现代技术之道的完美交融。她的坚守印证了,真正的大道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姿态滋养核心价值。
这些先辈的事迹昭示着:大道精神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独行,而是各展其长的共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不同道路的本质都是对价值的追求。杨振宁的创新、黄旭华的坚守、樊锦诗的传承,虽路径各异,却都指向“为国为民”的共同目标,彼此辉映又相互滋养。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这个包容多元的时代,我们无需困于“道不同”的执念。唯有以他人之道滋养自身,以多元之道完善自我,方能让个体之路行得更远,让时代大道更加宽广,在相互促进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5-10-31 02:03 , Processed in 0.0487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