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人不知 ①善南河是一条大河,东流入海时如飘带绕过大半座天齐山。在山河之间,蕴藏了一片面积六千多亩的弧形森林:月牙林场。 ②从1984年开始,日常守护林场的是一个姓邵的青年,到了2003年,他已成了邵老汉,周围村子的人都尊称他为“邵爷”。 ③除了背部有两处碗口大的伤疤,邵爷算得上英武挺拔,但他一生未娶妻,住在林边的木屋里,自己种粮栽菜。政府给他的月工资,除了沽酒和吃穿用度,其余的他都存在乡民政杨助理那里。 ④在邵爷看来,他平常也确实不需要花什么钱。森林就是宝藏,啥都有。所以,邵爷常常自语:“哪是我守着林子,是林子养了我哩。” ⑤每天,邵爷都带着大黑狗猛豹去巡林子。邵爷手持长棍,猛豹吐着舌头。巡林,既是防止有人盗伐林木,盗捕野生鸟兽,也是防止林区着火。 ⑥盗伐、盗捕行为在刚开始几年有过。但这些人面对怒目金刚似的邵爷和狂吠不停的猛豹,都乖乖逃走了。时间长了,再没有人打过这片森林的坏心思。至于火情,邵爷好像有特异功能,别看这林子有六千多亩,可哪处只要有一点异动,邵爷和猛豹都能及时赶到。 ⑦村里人都不知道邵爷从哪儿来,为什么不娶,只知道这是一个好人。邵爷的小木屋容留过很多干活时遭遇大雨的农人、迷路的路人;每逢秋天,邵爷把一大袋榛子、干木耳送到村部去,让大伙尝鲜;邵爷还用土方法为几个被毒蛇咬伤了的村民及时止血…… ⑧直到2003年盛夏的那一天。 ⑨朝阳刚刚从天齐山露出脸来,把大海、河流、土地、森林都镀上了一层金。民政杨助理骑着自行车向林场边的小木屋疾驰,引得村民们纷纷跟随前往。 ⑩只见杨助理把一张纸递给邵爷。邵爷久久凝望着那张纸,手颤抖着,颤着颤着,就把眼眶里积满的泪给晃了出来,眼泪在满是沟壑的脸上纵横流淌。 ⑪到场的村民看清了,那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可是这跟眼前这个50多岁的老汉有什么关系呢? ⑫第二天,村民们讶异地发现,那个木屋已经没有炊烟升起,邵爷带着猛豹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了。 ⑩过了几天,杨助理把一张皱巴巴的存折交到了村小学校长的手里,郑重地说:“这是邵卫民同志捐赠的,作为村民子弟的奖学金!” ⑩大家这才知道,邵爷是有名字的——邵卫民。 ⑩在杨助理的口中,一个隐藏了19年的秘密渐渐清晰:1984年初,老山,位于中越边境中国一侧,一队侦察兵快速穿插,获得重要情报返回途中,与大量敌军在山间密林里狭路相逢。顿时,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连长邵卫民带着五名战士且战且退。敌军的一颗手榴弹让邵卫民后背重伤,血流不止,他喝令其他战士立刻突围,自己留下进行火力掩护。但战友们坚决不肯,认为连长更能准确表述情报内容,便迅速分散,吸引敌军注意力。邵卫民来不及多想,在密林中依靠标识奔至临时营地,将情报传回上级…… ⑩后来,在医院治疗数月的邵卫民得知,那五名战友—“大壮”“小苏北”“高个”“高原红”“秀才”,全都壮烈牺牲。 ①邵卫民在暗自痛哭多日之后回过神来,他一一打听清楚了:山东的“大壮”家里只有母亲;河南的“高个”父母都年过60;云南的“高原红”、江苏的“小苏北”、浙江的“秀才”不但成了家,还有了孩子,其中“小苏北”的儿子刚满月。 ⑱“我的命是他们给的,他们的娘是我的娘,他们的娃也是我的娃。”邵卫民终于下定了决心。 ⑩邵爷每个月的工资由杨助理分别寄给“大壮”“高个”的母亲,寄给“高原红”“小苏北""秀才”的孩子们。那三个孩子在最近几年陆续考上了大学,2003年夏天的这一封录取通知书是“小苏北”家的,也是最后一封。 ⑳通知书复印件送到林边小屋的那天,邵爷,不,邵卫民同志,一次次地对杨助理说,更像是对着自己,对着河海山林,对着19年前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说:“我……我,完成任务了!”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邵爷“背部有两处碗口大的伤疤”,暗示邵爷曾经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B.“怒目金刚似的邵爷”这一描写,表明邵爷长得凶神恶煞,让偷猎者感到害怕。 C. 第⑦段中邵爷每年秋天送山货到村部,照应了上文“森林就是宝藏”的内容。 D.第②段先称“邵爷”,又改称“邵卫民同志”,表达出对邵爷的崇敬之情。 11.邵爷在守山护林之余,还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12.小说两处设置悬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并简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6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4分) 14.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7题。(12分) 材料一: ①法布尔做过一个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不远处撒了它们最喜欢吃的松叶。结果,没有一条毛毛虫去吃松叶,它们一条跟着一条,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最终精疲力竭而死。 ②法布尔在总结那次实验的时候,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里,倘若有一条不盲从,它们就能够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只知道盲目地跟从其他毛毛虫,从而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这种因为盲目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毛毛虫效应”。 ③其实,人在有些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可能有很多人会忍不住嘲笑那些毛毛虫的愚蠢,但是,在人类社会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像毛毛虫那样盲目跟从别人或者被习惯左右的事情。 ④我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想做一套新西服,于是将旧西服拿给裁缝照着做。几天之后,新西服就做好了。这个裁缝的手艺很好,仿制得几乎完全一样。可翻到后面,那人却发现有一处被挖掉以后重新补上的痕迹。他感到很疑惑,就问裁缝这么做的原因,裁缝答道:“我这全是照着你给我的样式去做的啊!”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旧西服后面有一块补丁。 ⑤爱默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模仿等于自杀。”此种毛毛虫似的完全模仿,不但会令人养成惰性,而且会抹杀人的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潜能的发挥。 ⑥一位大艺术家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实在是智者之语。学习,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学艺阶段,但若止于模仿,就变成了盲从。 ⑦成绩卓著的人,擅长从模仿中汲取精华,绝不生硬地模仿,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模仿只能用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鉴别力。 ⑧当你置身汹涌澎湃的盲从激流之中时,便丧失了自我,一味地模仿,只会让你迷失真我,沦为被盲从激流所控制的提线木偶。因此,你必须选择自己做主,不盲从或过度模仿他人,这样你才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选自叶舟《毛毛虫效应》,有删改) 材料二: 模仿、创新的演进。如下图。 (1)创新/模仿的简单二分 (2)创新/模仿的累积模式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先通过实验现象引出话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材料一第③段用设问承上启下,由“毛毛虫效应”过渡到对人类的盲从问题的分析。 C. 材料一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等,证明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材料二中图(2)的“累积模式”可看作是材料一中“不盲从或过度模仿”的行动指南。 16.材料二是人们“模仿与创新”的演进过程,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观点,用简要的语言说明这一过程。(3分) 17.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简要点评下面两位同学的“手工大赛”作品,表明你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6分) 甲同学:制作的“大黄蜂”车模能以假乱真,连细节都一模一样。 乙同学:将晾干后的红柚皮,裁剪成花瓣状,再捏出花蕊和有层次感的花瓣。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2分) 材料一: 要设置课间十分钟,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周期的,我们无法长久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研究显示,儿童保持注意力稳定的时间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所以,设置课间十分钟让孩子们起来动一动、换换脑子,让孩子不将注意力长久集中在某一件事上,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同时设置课间十分钟也能避免让孩子因久坐导致的健康问题风险,因此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另外,课间跟同学聊天、游戏,进行一些同伴交往,享受生活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意义重大。 材料二: 网友关于课间十分钟美好回忆的摘选: ◆冯灿灿@中山20岁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月圆的那天,我们班历史老师在前门和我们说:“今天满月啊,谁要去看月亮?”然后他就带着我们差不多整个班的同学跑到对面五楼,在走廊的栏杆上我们像小鸟一样一人占着一个位置,抬头看同一个月亮。 ◆柚子@云南昭通33岁 小时候,我们在课间会玩各种各样的自制玩具,比如弹弓、纸牌、鸡毛毽……那会儿丝毫不觉得只有十分钟,感觉短短的十分钟,上了厕所,买了零食,玩了游戏,一直到上课都还在窃窃私语:“下个课间我一定要赢过你!” ◆海东青@盱眙26岁 我是在村里上的小学,我所在的那栋楼窗外能看到一棵大大的松树。有一年冬天,松树上落了好多雪,层层叠叠真好看。有一个男生突然爬到了树上,他在松树枝桠上坐着,一圈学生围着他看,这个景象我至今记忆难忘。 (选自《人民教育·如何让课间十分钟“活起来”?》,有删改) 材料三: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间十分钟的设置,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健康需求等多方面决定的。 B.从对家长的受访调查可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小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C.从各地网友对课间十分钟的回忆内容中可以看出,课间玩耍的确存在安全隐患。 D.儿童保持注意力稳定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小学生更应有课间休息的时间。 19.今年,“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这一话题在互联网冲上热搜,随即这一问题被各级教育部门所重视,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其被重视的原因。(3分) 20.学校准备开展“活力课间”活动,倡导同学们走出教室,享受课余生活。小建同学认为这个活动没有必要,课间时间不如拿来多做两道数学题。请你结合材料,劝说小建参与到“活力课间”活动中来。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丹桂花虽然迟开,却被诗人称颂为“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它们惊艳地绽放在时间尽头,却带来更绚烂的色彩,人亦如此。人生的花期也许不会在我们预计之时来临,但并不会缺席。迟开的花美在战胜困境的自我突破;美在经历挫折时的持之以恒;美在寂寂幽谷中的暗吐芳香……我们都期待努力过后的繁花似锦,若事与愿违,仍存希冀,沐光而行,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迟开的花更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0.(3分)B(“怒目金刚”写出邵爷的威猛,并非写他长得凶神恶煞) 11.(4分)①及时帮助村民,并将山里的特产送给村部。②资助牺牲战友的家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①悬念:邵爷背部有两处碗口大的伤疤,终生未娶,且把工资都存在乡民政杨助理那里。作用:吸引读者对邵爷身世及过往经历的兴趣;为后文邵爷每个月的工资由杨助理分别寄给战友的家人们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②悬念:邵爷收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且看后泪流满面。作用:引发读者对于录取通知书与邵爷之间关系的猜想;照应后文“2003年夏天的这一封录取通知书是6小苏北,家的,也是最后一封”,凸显了邵爷重情义、敢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悬念内容各1分,作用各1分) 13.(4分)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2分)。“久久凝望”表明看得认真专注,“手颤抖着”,眼泪“纵横流淌”写出邵爷激动、喜悦的心理,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邵爷完成对战友的“承诺”后的反应,表现出邵爷对战友的深情(2分)。 14.(3分)“深林人不知”既指邵爷守护的月牙林场位置偏远,少有人去(1分);又指邵爷曾经的战斗经历与资助战友家人的事迹不为人知,从侧面表现出邵爷低调谦虚的精神品质(2分)。 (四)(12分) 15.(3分)B(这是反问,不是“设问”) 16.(3分)最初,模仿和创新简单地被一分为二,两者互不相干;后来,人们从纯模仿开始,通过社会学习在模仿中越来越多地加入创新,直到实现纯创新。(意思对即可) 17.(6分)示例:乙同学的作品更有创意(1分)。以假乱真的“大黄蜂”车模只是生硬模仿的产物,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创新(2分);而用红柚皮做的花瓣更有创意,是充分发挥了自我创造力的作品(3分)。(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内容论述合理即可) (五)(12分) 18.(3分)C(网友的回忆主要反映了课间十分钟是很美好的,与安全隐患无关) 19.(3分)①课间十分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少的;②学生时代的课间活动的美好经历能成为人们人生的宝贵财富;③当前,中小学“安静的十分钟”现象普遍。(每点1分) 20.(6分)示例:小建你好,课间十分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法长久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所以课间做数学题,效率不高。不如在课间起来走一走,与同学聊天、游戏,这些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课间十分钟的经历也能给我们的人生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你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