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上的星空(龚梓豪) ——从骨气到鲁迅精神的精神长卷 谈及骨气,世人常念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壮。这些诚然是骨气的璀璨注脚,但其内核远不止于危局中的孤注一掷。骨气如静默山脉下奔涌的地火,它是日常里的精神姿态,是人格的定盘星,更是我们在世俗浪潮中锚定精神坐标的内在脊梁——而鲁迅的精神,恰是这份骨气在近代中国最锋利的锋芒。 真正的骨气,是对原则的决绝坚守,是“有所不为”的清朗边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田园为盾守护精神本真;鲁迅则以笔为刀,在“铁屋子”中呐喊“救救孩子”。他骂倒“正人君子”的虚伪,戳穿“国民性”的痼疾,在白色恐怖中始终“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份骨气,不是对权贵的激烈对抗,而是在灵魂深处划下不可逾越的底线——陶渊明守的是文人的独立,鲁迅卫的是民族的觉醒,二者虽时代有别,却同是在浊流中为精神世界筑造的磐石。 骨气的至高形态,是对真理与信仰的至诚殉道。司马迁忍宫刑之辱著《史记》,以残缺之躯成就精神完整;鲁迅弃医从文,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在黑暗中点亮思想的火炬。他深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在杂文里针砭时弊,在小说中解剖灵魂,用文字的锋芒刺破愚昧的幕布。这种骨气,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精神绑定的决绝,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恰如他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当代的骨气,已转化为平凡中的坚守与担当,这与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精神一脉相承。屠呦呦埋首实验室数十载,以青蒿素解万民疾苦;张桂梅拖着病体为山区女孩凿开求学之路;无数科研人员在芯片、航天领域啃下“硬骨头”……他们的骨气,是水滴石穿的执着,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凡中写就非凡——正如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总在危难与日常中默默挺立。 反观那些背弃骨气者,或如近代汉奸为私利出卖民族,或如当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名利场中折腰,他们终成精神的矮子。而鲁迅精神与骨气的真谛告诉我们:骨气从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智火。它是狂风中的泰山,是细雨中的清泉,更是每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底色。 作为新时代的追光者,我们或许不必都如鲁迅般“荷戟独彷徨”,但当以他的精神为镜——在是非前敢发声,在诱惑前守底线,在平凡中显担当。让骨气成为精神的压舱石,让鲁迅的锋芒成为思想的利器,如此方能在人生瀚海中不迷航、不沉沦,以挺拔之姿,在时代的长卷上续写属于我们的“正气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