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一位同事聊起他女儿的上学表现及教育培训等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学校教育教授给孩子的内容和模式是基本固定的,而且学校教育不可能教孩子所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有侧重点的,只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仔细想过而已,所以家庭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互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像行走的两条腿一样,在孩子成年能独立接受社会教育之前,并行一起支撑起孩子教育的全部。作为互补,家庭教育应更加注重孩子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如果有条件、孩子有能力可以进一步加深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系统思维、逻辑思维,但这并不容易,这不是单方面说能培养教育就能得到的,很多成年人也没做到。今拜读尹建莉老师的家庭教育理论,更加验证了这种思考。而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主体--孩子的父亲、母亲,我们可以做哪些努力呢?
“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我们应该还记得: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菩萨允许他们每人从众多的宝物中挑一样,回去送给他们的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 后来,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辈子不发愁。
从这个朴素的寓言故事中,建莉老师告诉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父母应该留给孩子的可靠的“宝物”,这三样东西最重要: 第一,“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不得不说建莉老师的视角是独特的,从孩子的思维培养,到孩子的性格培养,再到孩子的行为培养,这是不能重要的再重要的了。结合自身及很多同年龄父母的经验,从另一个角度,除了留给孩子“宝物”,我们认为一些事情或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家人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尤其是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争执式教育。这不但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还极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人格分裂式的性格和心理阴影。据研究数据表明,很多孩子长大后对家庭生活的厌恶、恐惧、不真诚、离婚……等等行为很大程度是由于父母的这种行为导致。 第二,尽量避免孩子太自卑。如果说单纯的让孩子自信,有所偏颇遗失,但一定不要让你的孩子太自卑,当然这很难。自卑一定会让孩子在后续的人生道路上失去很多机会,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父母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发现孩子会自卑的可能,某一方面隐晦的自卑可能会掩盖表面的自信,所以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发现,多引导。 第三,尽量避免孩子长期的一帆风顺。长期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但如果是五年以上那肯定不是好事情。一个人能做到一辈子一帆风顺、从出生一帆风顺到终老,那才是真厉害,但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所以,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的认知,长时间的“顺”可能掩盖了一些问题。而一些“不顺”有没有忽略、有没有正视主动及时解决……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正如建莉老师所说,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这句话真好,与大家共勉。
(图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