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8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书忧(余秋雨)

[复制链接]

2864

主题

3109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00: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藏书忧余秋雨)

我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遇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乌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叉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搡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但一种担忧渐渐从心底升起:我死了之后,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
许多老学者逝世时,如何处置丰富的藏书确实成了一个苦涩的难题。学问不会遗传,藏书对子女未必有用.他原来所在大学的图书馆很想把藏书全数购入,但这是预算外开支,经费当然不足.旧书店收购了他们所需要的书,余下的书籍最后当作废纸论斤卖掉……
有的学者因而下了决心,立下遗嘱,死后把藏书全部献给图书馆。但是这些学者并非海内大儒,图书馆不会开设专室集中存放.个人藏书散入大库,哗啦一下就什么踪迹也找不到了,学者无私的情怀十分让人感动,但无可否认,这是学者的第二次死亡。
有位教授忽发奇想,决定以自己的余年寻找一个能够完整继承藏书的女婿,这种寻找十分艰苦,同专业的研究生是有的,但人品合意、女儿满意的又是凤毛麟角.教授寻找的,其实是自己第二生命的延续,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滑稽,他终于领悟,能谈得上延续的至多是自己写的书;至于藏书,管不得那么多了,写藏书写出如许悲凉,我始料未及,但觉得这种悲凉中蕴涵着某种文化品尝。
中国文化有着强硬的前后承袭关系,但由于个体精神的稀薄,个性化的文化承传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对应.当你渐渐在书房里感到舒心惬意,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开始取得了个体自由。越是成熟,书房的精神结构越带有个性,越对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选择性.再宏大的百科全书、图书集成也代替不了一个成熟学者的书房,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越是如此,这个书房也就越是与学者的生命带有不可离异性.书房的完满构建总在学者的晚年,因此,书房的生命十分短暂,
新一代起来了,必须从头来起,一本本地购读,一点点地汇聚,再一步步地自我构建.单单继承一个书房,就像贴近一个异己生命,怎么也融不成一体。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终构建起自己的书房呢?社会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借书者.而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随着须发皓然的躯体,快速地在书房中殒灭.历史文化的大浪费,莫过于此了。
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

1.文章开头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我”走进书房的感受,请具体分析其表达特色。
2.文中前四段写藏书者“自得其乐”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第五段画线句说“如何处置丰富的藏书确实成了一个苦涩的难题”。请说说处置藏书“难”在哪里?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所说的“光荣和悲哀”的意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64

主题

3109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00:32:3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藏书数量之多以及藏书对人的意义、影响,生动形象。
2.(1)具体表现了书房对于学者精神吸纳的重要作用,为下文有关书房与学者构建自我的关系的论述蓄势(作铺垫);(2)和写藏书之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本文主旨:对于学者藏书散失及其个性化文化财富难以传承的悲哀。
3.(1)继承方面:要么对子女未必有用,要么寻找继承人十分艰苦。(2)卖出方面:原大学图书馆全购经费不足,或者零散卖给旧书收购人,有的甚至被当作废纸处理掉。(3)捐献方面:图书馆不设专室集中存放,将其散入大库,失去学者踪迹,以致学者“二次死亡”。
4.(1)中国文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书房:说明构建书房的过程是完成对自我的构建(或者答“能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2)书房的生命短暂,藏书不能传承下去:表明学者个性化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或者答“会造成历史文化的浪费”)。(3)书房与学者的生命带有不可离异性: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传承中个体精神的辩证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4-12-24 00:45 , Processed in 0.0509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