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念头错了,便觉得几乎所有行为都不正确了。所以要提高警惕,谨防一念之差。对于差错的提防,就好比对待渡河用的皮囊,不允许有一个针眼大的裂缝。 各种各样的好事都去做,才能无愧于此生。就像那西方佛地的宝树靠众多树木扶持一样,修身也需要人们多多积累善行。
二 能够亲近仁德之人,有无量无边的好处,道德会一天天进步,过失会一天天减少。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一块普通的木头,如果掉落在玛拉雅神山的檀香林里,多年以后,也会散发出栴檀的芬芳;同样,再平凡的人,如果依止到一位具德上师,久而久之,也将变得不再平凡。 所以,有智慧的人要长期亲近仁者、依止善知识。 “真正的善知识,不一定要见到他的面,如果你得到他的教言,信赖他,并依靠这些教言断恶行善,并因此有了真实改变,就是在依止这位善知识。
三 一位真正的仁者,人们见到他自然会生起敬畏,因为他说话坦诚直率,没有避讳,而且不会有谄媚之态。 明朝正统年间有一位巡抚叫于谦,他要进京奏事。当时有个惯例,就是官员进京都要给宦官送些金银珠宝之类的礼品,否则就办不成事。但于谦什么都不带。有人提醒他,就算不送金银,送点土特产做个人情也好。但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今天,“两袖清风”这个成语,被人们用来形容为官者的正直和廉洁。 廉洁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有德的官员理应如此。而且,人们信服的就是德行。 明代的方孝孺曾经说过:“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君子求利,是为利他;小人求利,只为利己。可见,利他还是利己,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道德界限,愿意利他的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仁者。 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有谁愿意成为仁者?
四 真诚,即真实的诚意。 曾国藩先生曾经给“诚”下过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因此,真诚的心行就像阳光雨露般,能温暖人心,净化心灵。 诚是立身处世的不二法门,其力量无远弗届,源源不绝。任何缉福光凰叱好癸瞳含困对立与冲突,都能在真诚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困顿厌倦,都能在真诚的互爱中消逝;任何猜忌误会,都能在真诚的交流中圆解。故“真诚”是人立身处事成败的关键,其含义深远,是我们须臾皆不可离开的。
五 不管事情是什么样的,都要把它当做是好事来对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正面。 自己的心如果被染污,内心就没有清净之地了。每天都说假话的人,不会去相信别人。而一个人若总是怀疑这个那个,那么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一个人的心里黑暗,那么他看到的世界就是黑色的。 人都有两面性,再好的人都有不足的一面,再不好的人也都有优点。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就可以看到别人身上闪光点。 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当你肯定自己时,用高贵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来让自己达到更为理想的级别,有一天你定将成为你理想中的那个人。
六 在企业管理中,老板若是有许多欲望,有贪婪的念头,就会有诈取的行为,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以满足自己。 一旦有了这些思想,那么他就无暇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也不会为客户尽心做事,更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当老板对员工苛刻的时候,员工会抱怨,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更不可能保证质量。 当老板不尽心尽力为客户着想的时候,产品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能使客户满意和放心,客户就会离你而去。 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做得长久。由此类推,如果我们以这种心态面对家庭,面对朋友,结果也是一样的。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活着会越来越辛苦,没有几件事可以做得好,人际关系也是一团糟,家里矛盾愈演愈烈…… 一切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执”,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作所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分别、自己看待问题的想法,很少把自己的心和自己的观念放下,客观地去看待问题、看待别人。
七 同样是人,但性情却有很大差别,跟随社会潮流的平庸之辈多,仁慈而有德行的人很稀少。 所谓“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 《论语·先进》有这么一段情节: 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你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先问问他们?” 冉有问:“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 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 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八 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感情过程、生活过程、事业过程,日常的衣食住行也是一个过程。 让自己的心和身体合而为一,用一颗喜悦、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让生活光芒闪烁。 要做到身、口、意合一是不容易的。心总是静不下来,所以烦恼始终缠绕着。 人心的贪婪和欲望是无止境的。因为欲望,我们很多时候活在追求欲望时喜、时怒、时哀、时惧、时爱、时恶感受里。 当我们的心离开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人就成了植物人。 当心不在当下的时候,灵魂就不在身体里,整个人就是处于游离状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何来乐趣相伴。 为了去除烦恼,要让自己真正懂得何谓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九 在研究物质组成的科学实验中,物理学家了解到,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各种各样的元素,如果要把这些小单位再继续分解下去,到最后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会转化成能量。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其实都是由能量组成的。宇宙中那些你看起来好像有相有质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如果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粒灰尘放大到和地球一样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里面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 仔细想想,大和小都是相对存在的,我们总是认为很多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些错误的看法和思维令我们迷惑和困扰。 以至于我们总在用错误的人生观来面对世界。
十 《格言宝藏论》中说:“傲慢令人变无知,贪欲令人变无耻。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不争是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之所以被称为善,就在于它能随方就圆、利养万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讲不争之德。不争就是慈悲和宽厚。 把自己的人格建设好,才能把事业做好,这是真理。
十一 相信下一秒钟存在,这一秒钟就要为了下一秒钟做准备;而死亡,就是某个现在的下一秒钟,如果今天睡觉,明天醒不来,那就是下一辈子。下一辈子没有那么遥远,就那么一秒钟的时间而已。” 明白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握住今天,而不是来世。 有些事情不可能永久维持,任何一件事的每一阶段都是无常的——现在认为永恒的,每一秒都在变化,一秒钟后它又变成过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佛教讲的“如梦如幻”,不要把过去当成现在,现在当成未来。 很多人放不下官位,放不下财富,总认为今天的一切会持续到将来,但这怎么可能呢。 就像我们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但我们却分分秒秒都在老去,一刻不停。这就是规律。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每秒钟它都在变化。我们周遭的环境也是如此,而前面跟后面一定有因果关系在连接着。 任何事物都是会变的,不是永恒的,只要知道这一点,我们的心就会变得从容。 无常随时都存在,所以不必为无常而焦虑。不论现在享有多少名声与财富、多少温情与快乐,无常该到来时必然到来,或许顷刻之间一切就会改变。如果明白无常是这么迅速又无法避免,就要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不要为拥有财富与权势而傲慢,也不要过度沉溺在世间的幸福与快乐中。
十二 如果你要将什么加到别人身上,比如惩罚、伤害,或要求别人做什么,应该首先问问自己:假如让我受如此待遇,我愿意接受吗?如果不愿意,那就赶紧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普世理念。这句教言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就是因为它深刻揭示并倡导人性平等。只要我们回归到这一理念,就会发现,以往在人类当中发生的各种不平等对待,从人对人的伤害到国家对国家的侵犯,就是因为我们只考虑自己,而从来没有同样地为别人考虑。 如果能为别人考虑,怎么会那么残忍?不会的。 我们太习惯为自己考虑了,而且有太多太多的利益目标,为了这些目标,如果需要牺牲一个人乃至一群人,我们也会觉得是应该的。这就是从自我利益出发必然导致的恶劣逻辑。 《格言联璧》中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过失就会越来越少。
十三 在财物的取和给方面,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给别人的最好多一点,自己取的最好少一点。 生活中,对分配钱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清楚:是谁的就是谁的,是多少就是多少。刚开始不立好规矩,随便来,好像不执著,后面很可能就会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争执不休。朋友、亲人之间如此,公家与私人之间也是如此。 态度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某权威网络杂志的总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二十一世纪的招聘,主要看态度。我们真正需求的,不是学历、证书、能力、才干,而是态度好的人才。态度由何而来?说穿了就是道德修养、知书达理。回到古代的讲法,即是德才兼备。” 态度是由内而外的,就是道德。有良好道德的人不仅可以给团队带来和谐,一般在工作上也不需要太多督促,因为他们自己会平衡付出与收获。 建议关注一下这种世界性的趋势,培养自己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