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如绳墨者彰
王章材
①西汉刘向说:“行如绳墨者彰。”一个人行为像绳墨打出的直线一样正直,他的名声也就会显扬。那么,我们应怎样做到行动正直,像绳墨一样规矩明白呢? (命题点:段落作用→文章第①段开头引用名言,引出“行如绳墨者彰”的中心论点,并且提出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立德于世,不计前嫌 。宋太宗时,党项族李继迁骚扰西北边境,防卫军队奏报说捉住了李继迁母亲。此时,皇帝很想处死李母,宰相吕端说:“皇上今天杀死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反叛之心。”皇上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而李继迁必然深受感动,从而能招降他。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皇上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他的儿子终于缴纳赎罪款请求效命。(命题点:论证方法及作用→列举“宋太宗善待敌将母亲,而终使敌将儿子归降”的事例论证了“立德于世,不计前嫌”的分论点,举真实历史材料,令读者信服) ③吕端不同意杀死李继迁母亲,他认为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收服人心,才是正义之举,后来李继迁之子主动纳降,更证明吕端的高明之处。德性是交往的基石。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恪守道义,养正毓德,让言行举止符合道德,才能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如果锱铢必较,不能容人,因果互报,只会让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④立信于人,不忘初心 。帕博是瑞典著名的生物学家。有一天,他去伊斯塔小学访问,中学生哈斯滕壮着胆子请求,“如果有一天你获得了诺贝尔奖,可否让我佩戴一下你的奖章?”帕博没有立即答应下来。两年后,帕博如愿获奖,帕博决定抽个时间赶往伊斯塔小学完成哈斯滕的请求,助手很不解地劝阻:“你这段时间很忙,当时又没有答应对方,用得着这样认真吗?”帕博却义正词严地回答:“因为我不知道能否获奖,这才没有答应,但在心里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我不能有负于自己的初心。”正是因为帕博坚守自己的初心,哈斯滕和同学们有幸佩戴了一回诺贝尔奖章。 ⑤《礼记》中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帕博遵从本心的做法,高人一筹,也就有了让人感动的力量。他能够赢得人们的称颂,自在情理之中。 ⑥立公于国,不虑得失。苏州潘家曾拥有两只鼎,潘祖年在死前对妻子潘达于说:“这两只鼎是国宝,你一定要守护好。”战乱时,逃出城的潘达于想到家中两只鼎还没稳妥地藏好,又匆忙返回家中,她用木箱装好两鼎,放进坑里埋好,然后把坑填实,上面修饰得完好如初。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把这两件珍贵的文物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该馆举行隆重的仪式,给潘达于颁发了奖状,也奖励了一笔钱。潘达于只接受了奖状,却把奖金退了回去。一次,潘达于带孙子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当孙子看到大克鼎是他家捐献的时,就问奶奶:“你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家里?”潘奶奶就说:“国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国宝是国家的‘魂’,放在这里呢,一是安全,我们放心;二是大家都能看到,值!” ⑦爱国是最崇高的美德。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当是正直之人。潘达于舍命保护国宝,又自愿将其献给国家,她杰出的爱国良行,如馨香芝兰,流芳青史。心头只有时刻铭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行事做派上以正直为标杆,始终把传承爱国精神当作人生应有之义,而不考虑个人得失,这样的人才能在交往中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命题点: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从“立德于世,不计前嫌”“立信于人,不忘初心”和“立公于国,不虑得失”三个方面论证“行如绳墨者彰”) ⑧明代文学家吕坤说:“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在交际中,我们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准则规范,是否像绳墨打出的直线一样正直,而只有合乎准则的行为,才能帮助我们提升品德,彰显名声,成为交际的智者和人生的赢家!(命题点:拓展探究→我们应该时常反省检视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建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刊载于2023.4,万唯中考研究员张松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