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中华文明奔涌不息的长河里,“骨气”如砥柱磐石,筑牢民族精神根基,成为中国人跨越千年的精神脊梁。从历史深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到当代各领域勇毅担当的奋斗者,“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始终在实践中被生动而深刻地诠释。 “富贵不能淫”,是面对物质诱惑时对信念的执着坚守。回溯古代,文天祥兵败被俘,元人以高官厚禄相诱,他却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之语,在富贵迷障前牢牢守住气节,其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夜空。再看今朝,航天科研团队面对国外航天机构抛出的高薪橄榄枝,不为所动,选择扎根中国航天事业。他们在大漠深处、深空领域默默耕耘,以“科技报国”的初心,书写着新时代“富贵不能淫”的动人篇章。 文化领域同样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漫强势崛起,创作者们拒绝盲目迎合西方审美,深耕中国神话沃土,以传统价值观为内核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自信在商业浪潮中稳稳扎根——这正是新时代“富贵不能淫”的鲜活注脚。骨气,是在物质糖衣炮弹面前,对理想信念的矢志守护。 “贫贱不能移”,是困顿处境中对责任的毅然扛鼎。古代的颜回,居陋巷之中,过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却因对知识与道义的追求“不改其乐”,以精神的富足超越物质的贫瘠,为世人展现了贫贱中坚守的力量。如今,乡村教师支月英,在大山深处坚守数十载,用一支粉笔为孩子们绘就未来的蓝图,于清贫之中托起乡村教育的希望;袁隆平院士扎根稻田,科研初期条件艰苦、质疑声不断,却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最终用杂交稻让无数人远离饥饿,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了希望的果实。 在医学领域,屠呦呦团队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里,于古籍中探寻灵感,在青蒿丛中寻觅真知,以“安贫乐道”的定力攻克疟疾难题——这正是困境中“贫贱不移”的骨气体现:于物质贫瘠处播种希望,在艰难困顿中扛起责任。 “威武不能屈”,是强权面前对尊严的坚决捍卫。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手持汉节,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大汉的尊严;杨靖宇孤身奋战在冰天雪地之中,面对日寇的劝降,他痛斥敌人,以“宁死不降”的铁血丹心,铸就了民族气节的丰碑;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面对霸权主义的“美式傲慢”,坚定回应“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以强硬且有理有据的姿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与尊严。 9月3日的大阅兵中,钢铁洪流昂首阔步,军人眼中“威武不屈”的坚毅如旗帜般鲜明——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让我们既有“以理服人”的充足底气,更有“以力护权”的刚硬骨气。 从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豪情,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之志,骨气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它流淌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沉淀在袁隆平的稻穗芬芳中,闪耀在外交官掷地有声的话语间。 当代青年更应接过骨气的火炬:在物质丰盈时不忘初心,在困境重重时勇担使命,在强权压境时不失风骨。让“中国人的骨气”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最坚硬的精神铠甲,护佑着中华民族在逐梦征程中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