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州)四、游记阅读路径梳理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35832/wps5.jpg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35832/wps6.png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35832/wps7.png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35832/wps8.png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 【感知文本】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3分)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35832/wps9.jpg 7. (3分)(1)岩羊 (2)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 (3)岩画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根据第④段中“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啊,是岩羊”,可提取出“岩羊”;根据“山泉、峭壁、巨石”等事物,可定位至第⑤段,结合第⑤段中“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可概括为“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根据第⑥段中“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可提取出“岩画”。 【聚焦所见】8.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6分)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3分) 8. (6分)(1)(3分)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 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①从修辞的角度。“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把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卧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脉巍峨雄伟、连绵不绝的气势,结合第②段“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②从词语的角度。“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强调了贺兰山脉给人的“粗粝不毛之感”。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竟然生长着倔强的植物,活跃着灵动的岩羊,为下文写生命的灵动与神奇作铺垫。③从句式的角度。这个句子没有长句,都是由短句组成的,语言简洁有力,“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看不到生命的痕迹”等,画面感强烈,突出贺兰山脉巍峨雄伟、粗粝不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2)(3分)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①从重音的角度。这是两个判断句。“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在山岩间奔跑腾跃、矫健迅疾之势,“山之子”说明了岩羊是这片粗粝之地独有的动物,是坚毅顽强的贺兰山的儿子。重读“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②从语调的角度。“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由两个句子组成,后一句要比前一句读得语调更高,应采用上扬语调来读,这样更能突出表现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岩羊灵动矫健、坚毅顽强的姿态与精神。 【体悟情思】9.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 做批注。(4分) 批注:第________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4分)示例1:第④段写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示例2:第⑥段写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做批注。可根据示例第③段中的批注,先从远观的情景入手,再写近看的感受,最后写出自己思考的步骤,引用段落中的语句对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第④段中,作者首先顺山路而上,“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然后作者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第⑥段中,作者“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此时作者联想到几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眼里涌出了泪水”,不禁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的惊叹和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 【领悟精神】 10. 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6分) 10. (6分)示例7: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着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结合第③段中“看不到生命的痕迹……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可知贺兰山不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在巨石罅隙间仍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结合第④段中“这矫健的山中尤物……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作者看到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结合第⑥段中“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可知山谷峭壁坚硬石头上的岩画令人惊叹,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剪影的见证;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古人,它(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倔强、顽强、刚毅、不屈的品质,像贺兰山一样恒久地矗立在西北大地上,融入到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西北精神”——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