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寄精神以希望,予人生以光明(陈力玮)

[复制链接]

3193

主题

3476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5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寄精神以希望,予人生以光明

陈力玮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当下,我们如同被无形的信息雾霾裹挟的行者,恰似艾略特笔下 “空心人”,在繁杂信息中迷失精神锚点,承受着信息浪潮对精神世界的持续冲击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精神病与抑郁症患者数量渐长,有人将此归咎于社交媒体放大负面情绪,可在我看来,患者增多的核心,实则是病症被更多发现,我们更应聚焦精神本质,以希望为光,照亮患者向阳生长之路。
精神类疾病的滋生,根源在于生活挫折与压力,而非社交媒体的情绪放大。诚然,网络世界泥沙俱下,负面信息确有扩散可能,可正如雨果所言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网络亦有两面性,它既能传递消极,也能扩散积极。超算对信息的调控,让负面情绪难成燎原之势;“回音室效应” 与 “信息茧房”,也使我们接触的负面信息有限。若仅将目光盯在网络负面,无疑是舍本逐末,唯有深入探寻患者患病的生活根源,才能真正触及问题本质。
社交网络不仅非致病元凶,更是治愈精神困境的 “良药”。有人称网络导致精神患者增多,实则是网络让更多人知晓精神疾病、发现自身病症,这恰是网络的积极意义。恰似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的哲思指引,网络的 “回音室效应”,让患者遇见同路人,敞开心扉交流,重燃生活希望与治疗信心。就像史铁生在轮椅上借文字与世界对话,网络为患者搭建起心灵桥梁,使他们在共鸣中寻得力量,这般社交网络,何尝不是治愈精神伤痛的温柔场域?
面对精神类患者,关怀与鼓励是点亮人生的火炬。总有人轻描淡写 “想开就好”,可若如此简单,屈原不会投江、老舍不会自沉。他们深陷精神泥沼,难以自渡,正如尼采所言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但前提是有人伸出援手。我们给予的关怀与希望,是拉他们上岸的绳索,是让他们接受治疗、走向光明未来的动力。唯有以共情为舟、希望为帆,才能助他们穿越精神暗夜。
将网络危害与疾病强行绑定,是不负责任的 “甩锅”,会引发不必要恐慌。这背后是对精神疾病的浅显认知,是对患者困境的漠视。我们应如帕斯卡尔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般,理性且深刻地看待精神疾病,以更多关怀与希望,为患者铺就光亮前程。
在这信息纷扰、精神易迷茫的时代,让我们摒弃片面归因,聚焦精神本质,以希望为火种,点亮患者人生,让 “寄精神以希望,予人生以光明”,不只是文字,更是照亮精神荒原的永恒微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5-8-4 23:14 , Processed in 0.0489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