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雨”的风雨

[复制链接]

2584

主题

2801

帖子

927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2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8 00:26: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雨”的风雨

①不知什么缘故,自然界的“风雨”声历来与读书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致后来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犯忌的字眼,常常容易同政治发生纠葛,产生意外祸害。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文字狱”。
②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年轻时便很有抱负,作了一副对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受到人们的激赏。后来,此联被挂在东林书院,这大概代表了东林党人的共同抱负吧。
③没想到后来邓拓却因此罹(遭遇)祸。邓拓在《北京晚报•燕山夜话》专栏里撰文提到了这副对联,对此联颇多赞赏,不料到“文革”时期受到了批判。“风雨”已不单纯地被看作自然界的现象,而是带上了政治的色彩。带上政治色彩原无可非议,因为读书人的抱负,本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用风雨之声来象征国家政治,表现了读书人对国事的关注。可是那时候流行着一个奇怪的逻辑,知识分子关注国事,而且还舞文弄墨,臧否历史,这就犯了大忌,就难逃厄运。邓拓就这样被迫陷入了政治的罗网,最后只得以一死来抗争。
④回忆起上个世纪50年代,苏州有三个著名文人周瘦鸥、范烟桥、程小青,也许是他们身上的封建习气浓厚一些,人称“苏州三遗老”。一次范老夜晚遇上一场风雨,次日来到文化局办公室,随口向同事们戏言了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范老是引用了孟浩然的《春晓》诗中的句子来告诉昨夜的风雨的,不料却因此获罪,说这是借古讽今,借《春晓》这首唐诗来影射攻击反右斗争。这里的“风雨”当然被指为政治上的风雨,是指“反右斗争”,而“花落”据说是指“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这样的一种附会,可谓天衣无缝,遂使这位范老夫子百口莫辩,于是便当然地被划为“右派分子”。
⑤其实我们若翻翻历史,因写“风雨”而招罪致祸的文人远远不止这两位。据说清代有位读书人,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了他的诗兴,便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因此而遭杀。因这里的“清风”被认为是影射朝廷;“不识字”是诬蔑满族人文化水平低下,不能统治中国。满族过去称女真,曾被视为未开化的落后民族。满人入关后虽在武力上已征服汉族,但他们在心理上却患有民族自卑感,加上又是异族统治,因此对汉族知识分子十分害怕,更不放心。这“清风诗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是极易招祸的。
⑥这几件事在当年都算是不小的政治冤案,这样的历史如今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我在此为“风雨”一词立篇“别传”,是为了让后人晓得,“风雨”除了词典里的解释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掌故。
10.从文章第①段知道“风雨”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指              ,一是指               
1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末尾的“掌故”一词的意思。               
12.明朝东林党人写含有“风雨”的对联,其目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4-6-1 16:25 , Processed in 0.0549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