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赏析

[复制链接]

2550

主题

2761

帖子

913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1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0 23:5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
是点 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己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
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
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
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示例: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表达了诗人思念家
乡和亲人的情感。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错。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
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
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
人全部的思家之情,“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
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
眼泪就是止不住。诗人东望故园,思乡心切,以泪洗面,双袖拭泪,泪湿衣袖,未曾干过。
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再多的泪也不能使衣袖永远不干的。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
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
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从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
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答案(1)《望岳》一诗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品。
“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
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A
【详解】
1)二十岁后,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
山,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
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
作品。“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
群山。写出了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心怀天下的的抱负。根
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首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未了”写出青翠之色
一望无际,属于远望所见;而领联写作者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属
于近观,可见是自远而近。所以选项中“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表述不正确;
故选 A
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是清末思想家、文学家,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B.本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后两句展开联想,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
胸怀。
C.“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是“落到地上的红花”的意思。
D.“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
真实写照。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表达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之情.
【详解】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落红’是‘落到地上的红花’的意思”表述有误。“落红”指落花。花朵以红
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故选 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
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
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本诗中有关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水”,寒冷的江水,一个“寒”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感受。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奉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与诗人隔着一条江,所以说隔江。
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
“亡国之音”。
2)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C
2)烟雾、月光、河(寒)水,沙滩。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C 项错误。“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
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
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
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2)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的赏析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诗中的第一句不同凡响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作者抓住夜泊秦淮时看到的
典型景物“烟、寒水、月、沙”进行描写,两个“笼”字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出迷蒙冷寂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 前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
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
的情怀。后两句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
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临江仙 ·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通过“前”“后”两个字的对比,貌似平淡无奇,却表示时间流逝,一去
不返。
B.甲诗所写的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
调。
C.乙词词人写“闲登小阁”,“忆”字开篇,勾连往事旧友,浮现眼前,表情达意真
切感人。
D.乙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描绘与朋友尽兴游乐的
情形。
2)古代文人墨客常有登高抒怀之举。【甲】诗的“登台”,【乙】诗的“登阁”,各
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1D
2)示例:甲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乙词体现了词人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将国家沦陷、国破家亡的悲痛(转为旷达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描绘与朋友尽兴游乐的情形”错误,应
是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故选 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情感。【甲】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
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
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
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
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乙】诗是作者晚年夜登小阁,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
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
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
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回答即可。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甲】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
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C.【乙】诗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D.【乙】诗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
真理性的认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浮云”指什么?试着理解。
3)【甲】【乙】两诗都讲了怎样认识事物的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试比较分析。
【答案】(1B
2)“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3)【甲】诗侧重于讲正确认识事物要登高望远,使自己处于最高点;【乙】诗侧重于
讲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站在客观的立场
上。(或后者侧重于讲正确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是换位思考,使自己取得最佳观察点。这就是
不同角度,就有不同收获。)
【详解】
1B.“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理解错误。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
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
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
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
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故
B
2)考查诗歌重点词的理解。浮云:本义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浮云”既是实写眼
前之景,又比喻阻挠变法的奸邪小人、困难阻力。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
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
心。
3)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甲诗中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
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乙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
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
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
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
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
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7.阅读《游山西村》和《秋兴》,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速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
② ,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①这首诗写于 1183 8 月。1180 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做。②迮 zé:狭窄。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B.《游山西村》颈联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时古朴而又宁静的乡村生活画卷。
C.《秋兴》首联写自己头上长满白发,颔联写中年多病,流露出对时光日迫的感伤。
D.《秋兴》尾联是想象之景,想象自己在烟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边枫树上去垂钓。
2)从两首诗对诗人形象的刻画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游山西村》与
《秋兴》的不同之处。
【答案】(1B
2)①形象上,《游山西村》中热爱家乡与村民关系亲密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秋兴》
中却是中年多病、有报国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②情感上,诗人在《游山西
村》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秋兴》中表达了岁月将尽、壮志未酬的无奈
和苦闷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B.错误,“宁静”表述有误,《游山西村》颈联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
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应是春社的日子接近了,吹着箫打起鼓,一派热
闹的景象。
故选 B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能力。
在形象上: 《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
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
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无时夜叩门”一句,描绘出诗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
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秋兴》中,这首诗的首联写诗人头发稀少且已变白,点明自己年老;而“归来三见故
山秋”是说自己辞官归乡,转眼已是三年时间。颔联写诗人凭栏高阁之上,感叹山河破碎、
自己遭小人陷害,加之身体老病,所以空怀满腔愤恨,只能解酒消愁。颈联一个“空”字点
明了陆游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感慨;“五更画角只生愁”则点明了山河破碎、
战争不息的现状。尾联写诗人面对山河破碎、年老多病、宦海险恶、报国无门的种种无奈而
只能寄情山水的感慨。“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等词,描绘了天地狭窄
无容人之处,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疲病交加,无处施展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在情感上:《游山西村》中,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
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明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
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
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显示出诗人并不心灰意冷,
而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秋兴》中,“病入中年日月遒”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 59 岁,由于作者年
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心。颈联一个“空”字
点明了陆游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感慨;“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一句流露出一种愁容,无人赏识,内心极为愤懑。尾联写诗人面对山河破碎、年老多病、宦
海险恶、报国无门的种种无奈而只能寄情山水的感慨。同时诗人的形象是惆怅的,充满悲凉
色彩的,是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愫的,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据此作答即可。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陂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以池边的杏花自况,即使吹作雪,也远胜路边杏花_________________的厄
运。(选取诗中词语作答)
2)这两首诗借落花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
【答案】(1)吹作雪 碾成尘
2)《北陂杏花》通过赞扬杏花娇媚高洁之美,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的崇高精神。
《己亥杂诗》借落花隐喻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形象贴切地展示诗人为国
效力的献身精神。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意思是即使
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
由此可知诗人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绝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
土。再根据题干中“远胜”“厄运”等关键词可知,即使吹作雪,也远胜路边杏花吹作雪、
碾成尘的厄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北陂杏花》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
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其中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知,
杏花即使零落也要在清波中保持高洁,不要碾成尘土,任人践踏,满身污秽也要在清波中保
持高洁。全诗赞美杏花甘于静默、淡泊自赏,体现出作者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
追求。
《己亥杂诗》首句中“白日斜”既是眼前实写也喻指当时清王朝国势日颓,离愁之中隐
藏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第三、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修
辞,把自己比成落红,落红即使凋零飘落,仍然回归土地化为肥料,滋润新生命的成长。作
者自己也是这样,即使已经辞官,但是仍然要为国家、民族尽心尽力,仍然要报效家国,表
现了一种报国情怀,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竹(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
② 泪,羞入上宫 ③ 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乙】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
① 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1)甲乙两诗中的“竹”分别有何作用?
2)对乙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答案】(1)甲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気节、不慕权贵的心志,表
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乙诗竹形成一种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宁静淡泊、安闲
自得、与世无争的形象。
2A
【详解】
1)考查对诗歌主要意象的比较分析。
甲诗中的“竹”:“竹生空野外”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梢云耸百寻”写竹子高耸
入云的情状;“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竹子的高洁、坚贞;“耻染
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竹子不慕权贵的心志;“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
” 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综上,这首诗
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借竹子表达高洁、坚贞,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
乙诗中的“竹”:“独坐幽篁里”塑造了幽深的竹林里,悠然独处者的形象;“深林人
不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烘托诗人安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形象;“明月来
相照”, 竹林里,明月所具有的清幽澄净与诗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悠然相合。综上,
这首诗用竹林的幽深宁静,烘托诗人的宁静淡泊、意兴清幽、与世无争的形象。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有误。诗人以百寻之竹为题咏对象,借物
言志,高度赞美了竹子的高洁清雅、耿介不随的品质,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故选 A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赚得行人错喜欢”中“错喜欢”有一个版本是“空喜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请说明理由。
2)《小雨》中的“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3)以上两首诗都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但风格各异。《小雨》是写景诗,在写景
中寄寓情感,表现出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哲理诗,在叙事中蕴含道
理,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空”字好。“错”字只表明了“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
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示例二:“错”字好。“错”与前一句“下岭便无难”的说法是错误的相照应,更与诗
的主题相契合,在顺境中不要错误地以为人生在世无难。告诉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
要放眼长远,否则只能是“错喜欢”。
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雨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
那千峰给遮挡住的景象。说雨“妒”,更富有情趣,表达了对小雨的喜爱之情。
3)对小雨的喜爱 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
履险如夷。
【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可以从主题和词的表达效果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主题角度:“错”字好。《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哲理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
象的比喻,写山中行路的感受,“错喜欢”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的生动有趣,寄
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
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错”与前一句“下岭便无难”的说法是
错误的相照应,更与诗的主题相契合。所以“错”字更好。
表达效果角度:“空”字好。“空”意思是徒然、白白地,句中意思是白白地欢喜一场。
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错”字只表明了“喜欢”是一种错
误,缺少感染力。
综合以上分析,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句意思是:好像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
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妒”“故”赋予小雨以人的情感,判断为拟人的修
辞方法,形象地写出雨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住的景象。
隔着雨帘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朦胧感,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说雨“妒”,富有
情趣,诗人在调侃中表达了对小雨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小雨》是杨万里在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诗前两句刻
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后两句“妒”“故”赋予
小雨以人的情感,写出小雨的调皮可爱,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整首诗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哲理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山中行路的感受,
“错喜欢”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的生动有趣,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
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眼前的
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
贾生
王安石〔宋代〕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欲扬先抑,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而乙诗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B.乙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突出贾谊才能与文帝的爱惜贤才。
C.甲诗在扬抑、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是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成功的。
D.甲诗以小事而见大节,乙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立场观点不同,各具特色。
2)王安石与李商隐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见解
也各异,试简要分析。
【答案】(1A
2)李商隐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仕途得失,而在于指出统治
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用贾生隐示自己,慨叹贾生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不逢时;
王安石认为,自伤之意尽在不言中。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
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有误,“甲诗欲扬先抑”错,()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
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
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
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因此,应是“欲抑先扬”。
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
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
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用贾生隐示自己,慨叹贾生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
不逢时;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
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
个字的。
【答案】(1)夏季。雨、青草、池塘、蛙。 春季。花、雨、蜂蝶。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
“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
出一个“惜”字。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象是: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
蛙鸣。描写的景物有:雨、青草、池塘、蛙,通过“黄梅时节”“蛙”可以判断季节是夏季。
诗歌大意是: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
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蜂蝶追捉春色,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描写的景物有:
花、雨、蜂蝶,通过“花间菱”等景物可以判断季节是春季。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约客》中提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意
思是说:“等候朋友如约来下棋已过半夜,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枰上。”从夜已
过半,表明朋友还没有来;“闲”字用得很妙,表明当时是自己一个人,也证明朋友没有来,
突出了诗人在等待朋友来。《雨晴》中提到:“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意思
是说:“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
绿叶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花的惋惜,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4-4-28 00:37 , Processed in 0.0568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