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2024年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① ,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胸臆,抒发了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技法相似,且皆具哲理性的句子是“②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用“③ ”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极具绘画美。 (4)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半卷红旗临易水,④ ”两句描写了苦战的场面。 (5)智慧源于细致观察与思考。比如,曹刿担心大国难测有伏,战前“下视其辙,⑤ ”;邹忌被妻、妾、客和徐公夸赞“比徐公美”后,“窥镜而自视, ⑥ ”,便认真思考究因;宋濂则在借书求学的经历中思考感悟,“以中有足乐者,⑦ ”。 (6)古人擅用典故入诗,以表达丰富情感。比如,“⑧ ”。 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鲁班锁,是榫卯相qiàn ① 的中国积木。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工匠鲁班a ,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种益智玩具。六根看似简单的木块,轻而易举便可破坏,但合成锁时,通过凹凸niè ② 合,形成不可摧毁之力。 鲁班锁是“越玩越聪明”的益智玩具,也是有着“建筑血脉”的传统玩具。它b 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③结构。什么是榫卯结构呢?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和卯互相咬合起到连接的作用,不需要用到一根钉子,就能让物体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现如今,鲁班锁的种类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也最基础的要数六根和九根的鲁班锁了。挑选九根鲁班锁中的c 根,可以完成“六合榫”“七星结”“八达扣”等。这种奥妙无穷、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玩具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玩具益智中的瑰宝,设计它们需要有很好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玩具学习到其中的数学奥秘。 (1)下面①②③处标出的注音或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①嵌 ②掠 ③cǔn miǎoB. ①芡 ②啮 ③sǔn luǎn C. ①嵌 ②啮 ③sǔn mǎoD. ①芡 ②龀 ③shǔn mǎo (2)依次填入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a匪夷所思 @b起原 @c若干B. @a突发奇想 @b起源 @c若干 C. @a惊世之举 @b起源 @c大约D. @a匪夷所思 @b起初 @c不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______。(3分) A. 这种形态各异、构思巧妙、奥妙无穷的玩具还能说是我国古典益智玩具的瑰宝? B. 这种构思巧妙、奥妙无穷、形态各异的玩具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睿智玩具中的瑰宝。 C. 这种形态各异、构思巧妙、奥妙无穷的玩具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玩具益智中的墨宝。 D. 这种形态各异、构思巧妙、奥妙无穷的玩具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益智玩具中的瑰宝。 3. 名著阅读交流。(6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请从《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中,结合某一个人物形象成长历程,或某一个记忆深刻的情节,与班上同学交流你“所学”获得的“充实”和领悟。(90字左右)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4-5题。(7分) 清平乐·题上卢桥 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①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②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③,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更著:再加上。②陵谷:陵谷:指山陵变深谷,深谷化山陵。③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4. 根据提示,把上下片的大意填写完整。(4分) 上片着笔写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片即景遐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对上片写景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将清泉拟人化,以“清”字状其色,以“奔快”写流势之急,将泉水写得气势不凡。 B. 运用比喻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展现了一幅清幽秀美山水画。 C. 写景虚实结合,动静交错,使得山水更显秀美生机,体现了词人对山水的清赏能力。 D. 写景寓情,不仅写泉水的声色形态和奔腾向前的姿态,还赋予它乐观、倔强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古人铸①鉴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②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③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铸:制造,鉴:镜子。②纳:获得。③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6.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B.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C.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D.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7. 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2)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 9. 发挥想象,写出“得古鉴者”与《马说》“食马者”的心里话,并简析其行为的原因。(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长城“守望者” ①清晨5时,村民林长友就起了床。简单漱洗过后,他骑上那辆破旧的小三轮,径直朝长城驶去。几十年来,日日如此,他的身体里像是安装了一个闹钟,到点就叫,一叫就醒。长城上有一段墙体正在维修加固,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他得去施工现场看一看。 ②几分钟后,小三轮就来到长城脚下,再往上得靠步行了。金山岭长城的台阶很陡,年近六旬的林长友一手按着腰,一手扶着墙,慢慢往上爬。他想起自己还是小伙子的时候,这段长城可以一口气爬到顶,站在高高的空心敌楼①上,任凭朔风吹拂,他心不慌,气不喘,放眼万里河山,只觉得心旷神怡。如今真是不行了,他的两个膝盖已经严重磨损,只能扶着砖墙慢慢走。 ③林长友走到施工现场的时候,朝阳刚好跃过东边的山梁,第一缕阳光洒在了城墙上,给金山岭长城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这个时候,工人们就要开始干活了。给工人们递去顺手的工具,就具体的技术问题聊上几句,林长友忙碌的一天,也悄悄开了张。 ④这段长城,他太了解了,这样的施工场景,他太熟悉了。抚摸着斑驳的墙砖,一种粗糙而且清凉的感觉,瞬间从指间传来,让林长友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清晨的凉风从北边的山间吹来,撩动他头上稀疏的白发,也撩动他绵绵的思绪。四十多年了,他踏遍了这段长城的每个角落,他的生命已经跟这段长城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就连做梦,也都梦见金山岭长城的青砖、马道、垛口,梦见自己在长城上行走的历历往事。 ⑤林长友出生在花楼沟村,很小的时候,就跟村里的孩子一起上长城玩。那时候,金山岭长城还藏在深闺人未识,基本上处在荒废状态。墙垛是坍塌的,马道是废弃的,长城两边的树木,因为大炼钢铁时的砍伐,已经所剩无几,灌木与杂草倒是肆意生长,就连长城马道上也是芳草萋萋。林长友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爬到长城上采药材,黄芪、柴胡、白术,那时候,中草药在长城上随处可见。 ⑥后来,林长友参军的父亲回到家乡,在村里当了生产队长。林长友发现,父亲跟孩子一样,也老是往长城上跑,有一天忍不住问父亲去干啥,才知道,原来那时候,乡亲们保护文物的意识还很淡薄,谁家要起房子、修猪圈,石料不够用,就会从长城上找几块儿砖带走。这段长城废弃很久的城墙崩塌得就更厉害了。当过兵的父亲有见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自发上长城去巡逻。 ⑦林长友一天天长大,父亲走不开的时候,就叫他上长城去转一转,告诉他但凡见到有人从长城上搬砖,或者是干其他损坏长城的事,千方百计要阻止。父亲嘱咐他:“长城就在家门口,可不能这样拆没了,能保住多少算多少,也是咱尽力了。” ⑧20世纪80年代,金山岭长城第一次大规模修缮,两千多米的残破墙体得到系统修复。当时,这种工作被称为“复原性维修”,也就是把坍塌了的城墙、毁坏了的马道等,修补恢复成以前的样子。在家门口修长城,让林长友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也是从那时候起,林长友开始接触修缮长城的活计。 ⑨工人们看他年纪小,人又勤快,也乐于教他。就这样,一边干,一边学,慢慢摸到了门道。 ⑩修缮长城,原生态的旧砖是最好的材料,可是数量远远不够,林长友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去老乡家里面收砖,把那些被捡走的、挖走的青砖再收回来。如今,站在金山岭长城上,手指着砖垛关,满头白发的林长友说,这里的砖头,很多就是他们当年一块一块收回来的。 ⑪“别以为修长城就是个泥瓦匠的活,里面的讲究可多了。比如要随山就势,山形怎么走,墙就得怎么修,要用好山势的‘险’和‘陡’。金山岭长城的设计,有很多巧思,你看这墙上的垛口,对外都是一个扇形,这样在不降低保护作用的同时,增加了城墙上士兵的观察视野。再比如鼓缝、帽子砖这些,都是防水的设计,下雨天能让雨水顺着砖墙流走,不至于渗到墙里头去,这墙不就能用得久么?” ⑫林长友一边说着,一边将城墙上发黄的砖头一一指给我看。那些砖头,看上去已经很老了,颇有岁月的沧桑感。 ⑬长城上的东西有讲究,林长友这一辈修缮者,很看重老技术。城墙上发黄的砖头,就经随色处理。修补用新砖直接上墙,颜色不协调,就把新砖粘上黄泥,在那黄泥里掺一些东西,干后再上墙,表皮慢慢就成了发黄的颜色,有了沧桑感。还有像纯白灰,每砌一块儿砖,砖下要铺一层纯白灰,砖与砖之间也用纯白灰勾缝。年头越久,越结实,日子长了,灰跟砖就长成一体了,掰都掰不掉。 ⑭窥了门径之后,林长友对修缮长城兴趣陡增。他专门跑到北京学了三年古建知识。后来又参加了居庸关长城的修缮工作。 ⑮进入新世纪后,长城保护的理念在不断进步。金山岭长城的修缮工作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把坍塌的城墙修补到原来的高度,而是采用“修旧如旧,抢险加固”的方法,尽可保持长城原始、沧桑的面貌。 ⑯我随林长友在金山岭上行走,一起去看他修补过的长城。走在长城上,林长友就像在跟朋友聊天,他的目光抚摸着一路上的青砖与垛口,在每一片熟悉的城墙上逗留。他像是在跟我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哪儿的砖掉了,哪儿的墙松了,我都记得。这长城啊,大修不常有,小小补没断过。”一边走一边讲的林长友,突然看到地上有一个烟头,立马弯腰捡了起来,扔到米开外的垃圾桶里。 ⑰这几年,林长友依然每天爬长城,有时候一天还要爬好几趟。守护好金山岭长城,这是亲林占山传给他的“无言之教”,他想一直干下去。真有一天干不动了,爬不了长城了,就传自己的儿子。有一回,林长友把这个想法跟儿子说了,原以为年轻人想法多,肯定不愿意一辈待在长城脚下,没想到学建筑的儿子欣然应允。看来,在他儿子的心中,也有一个守护长城的梦 [注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 (2024年03月22日《河北日报》,作者:张健。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第②段写林长友上长城台阶,把他年近六旬与小伙子时的状态作对比,令人感动其付出。 B. 第④段写林长友梦境所见场面,极尽夸张,表达他跟金山岭长城紧紧融合的深刻感情。 C. 第⑯段写林长友聊天“就像……像是……又像……”的情景,说明他已将长城融进生命。 D. 林长友是长城保护员、守望者、修缮者;是父亲的接力员,儿子的引领人,文化的传承者 11. 在护城方面,林长友父亲有哪两个突出表现?请简要回答。(4分) 12. 第⑭段交代林长友特意去学古建知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 结合划线句子品析,其表达是如何达到人景合一的?请简要回答。(4分) 14. “守护长城的梦”包含哪三层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15-17 题。(13 分) 把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①在村村寨寨、历史街区感受烟火气,踏青石板巷子抚摸历史的痕迹,迈步运河沿岸,徒长城脚下……近年来,人们出行旅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乐于寻找那些独特、本真的人文味道“到乡村去”也就流行了起来。近来,一份面向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在选旅行目的地时,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认为“文旅不仅在‘旅’,更在‘文’”。 ②乡土中国,文脉悠长。我国的多数乡村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延绵赓续,在古树名木、亭楼阁、牌坊古堰等之外,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为代表的不少非遗仍活态传承,往往给人带来真实而亲切的文化体验。以人文赋能旅游,便可切中游客的向往。 ③现如今,许多乡村建设了博物馆、非遗馆,可沉浸式参观、研学,有趣味也有文化;许多非遗传承人做文创、搞活动,作品精美、潮范十足,“圈粉”无数;不少农家餐馆里,可听民歌、品美食,置身其中,有滋有味……多彩的乡土文化,可听、可看、可品味,还可上手、可体验、可购买,为游客编织起全方位的美好感受。 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我们期望回归的故乡和抵达的“远方”。而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⑤乡土文化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这样的文化生态是漫长岁月的积淀,是无数人苦心孤诣地传承。因此,把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就要统筹保护: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和格局,也要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风民俗,让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有丰厚土壤,让村民树立对乡土文化的信心,让乡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曾遇到自小曲不离口的传承人,一度在多元审美的冲击下,丢下“土技艺”外出打工,随着村子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传承人也回乡重操旧业,逐渐唱出了信心,迎来了幸福生活。乡村之所以为乡村,不能少了传统文化的根,乡村建设一定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比如,晒红衣、打糍粑、跳竹竿舞,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将红瑶古老文化的体验感“拉满”;瓷器、农民画、蜡染书签,门类多样、设计精美的文创产品,让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迅速“出圈”……各地乡村需要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品牌,打造特色IP,焕发时代魅力和风采。 ⑦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游客徜徉其中,既能感受历史带来的熟悉和亲切,又不乏创意赋予的惊喜和独特;村民既不丢掉传统,又能收获效益……如此,乡土文化能够在多方倍增的信心中,展现更加生动活泼、火热多彩的传承发展图景。(摘自 2023-04-04《人民日报》,作者郑海鸥。有删改) 1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标题用“把”字句,让读者明白文章意在表达传承活态文化的影响和效果。 B. 第①段例举问卷调查结果,自然地联接下文,明确了乡土“文旅”重在“文”。 C. 第⑤段末连用三个“敬畏”,表明了作者对乡土文化建设的鲜明态度和观点。 D. 文中“圈粉”、“拉满”、“出圈”等词,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16. 活态的乡土文化有哪三个突出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17. 第④段说,“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应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作答。(4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20 题。(10 分) [材料一快科技4月15日消息,本源量子公司宣布,自1月6日上线以来,其最新研发的“本源悟空”已经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三个月的大规模、稳定自主量子算力服务,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量子算力的应用时代。 据悉,“本源悟空”在硬件、芯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等四个方面均实现了自主可控,其中国产化率超过了80%,而其他部分也通过自主研发有了备用方案。 “本源悟空”之名源于 ① ,寓意着 ② 。 [材料二谷雨时节,联合国迎来第15个中文日。就在前一天,也就是4月18日,中国知名歌手周深应邀出席联合国中国书会牵头举办,主题为“载言载乐,和合共生”的交流讨论会,并在联合国舞台上演唱三首歌曲。 “请听见,爱的声音。让我们,将心再贴紧。愿风中不再飘来硝烟和眼泪。愿孩子拥有黎明。”当周深在联合国总部唱响《和平颂》时,现场有观众泪湿眼眶。当音乐结束时,现场掌声四起。 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周深表示,“在联合国的舞台上,联合国的平台上,去用中文演唱咱们自己的歌曲,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18. 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3分) A. “材料一”用“本源悟空”和“悟空芯”命名,有助于《西游记》的营销。 B. 在联合国交流会上演唱中文歌,既弘扬中文之美,又张显文化自信。 C. 小女孩的认真和勇气值得肯定。截取的网友评论针对的是书写问题。 D. 中国传统文化要得到世界的认同与尊崇,首先要有民族共生的认同感。 19. 根据“材料一”语境,结合名著《西游记》,把两处横线上的内容填写完整。(3分) 20. “材料三”的网友只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评论“黄”字写法的对错。那么,具体理由是什么呢?请代这位网友作简要说明。(4分) 三、作文(60 分) 21. 请认真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守护者值得所有人的尊敬,没有什么是在守护者的庇护下最安全了。本卷中,春秋时期的鲁班锁、古人“别自有术”的凹凸镜、原始、沧桑的长城以及活态的乡土文化,都是守护人的坚守和维护才得以传承。守护者或守护重要的人或事物,或守护某种抽象的感情、记忆。每一段守护都有着感人的事迹,精彩的故事,也蕴含着守护者默默的,不被察觉的,隐忍的情感。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以“守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