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4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年(全国甲卷)|艺术从没有“标准答案”

[复制链接]

2533

主题

2741

帖子

90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0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22:23: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艺术从没有“标准答案”

任冠青

面对同一方美景,不同的人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投射:有人的感受触角会因此被打开,一时间“俱怀逸兴壮思飞”;有人擅长借景言志,化典抒情;当然,也会有人只觉眼前之景索然无味,木木然完全不“感冒”。
《红楼梦》中,贾政携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顺便“试才”宝玉的一回,便是这样一个经典场景。众人要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提名,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建议取“翼然”二字;贾政采用借鉴化用之法,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二字更为新雅,不仅点出花木映水的佳境,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
其实,赏景雅集,从来都不只关乎景物本身。眼前所见,更像是一面神奇的镜子,映射的是每个人经验、学识、品性、审美和旨趣的集合。正是这种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人文艺术表达,构成了一场雅集丰饶多元的妙趣。而这种参差百态的多元之美,离不开足够包容、开放的艺术表达空间。
正如诗有纤秾绮丽之美,也有洗炼冲淡之境,艺术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理想的人文艺术教育,也应该鼓励孩子去畅快地探索、勇敢地表达,而不是像贾宝玉一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如应试般回答。
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政对贾宝玉采取的是典型的“打压式教育”。以这次游园为例,对于宝玉不少别出心裁的想法,作为父亲的贾政只有为数不多、极为克制的表扬。更多时候,贾政要么是冷嘲儿子“竟也有不能之时”,要么是指责其不过是套用前人之作,不足为奇。不少读者看到这里,都要为贾宝玉抱不平。毕竟,相比于贾政“方方正正”却有些呆板的艺术表达,贾宝玉的思维反而更有新奇灵动之美。
在人文艺术感受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自己的观点总是被否定,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就会被不断消磨,更不敢勇敢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贾宝玉见到父亲时总是“溜边走”,始终无法与父亲产生情感深度交流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艺术表达固然有精妙和呆滞之分,清新脱俗与掉入窠臼之别。孩子在进行艺术鉴赏时,也难免会有幼稚、偏颇的地方。但对人文艺术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鼓励,是珍视每一个思维绿苗的萌发,是为孩子创造包容、开放的艺术氛围。如果一味用长辈的“权威”进行打压、批评,人文艺术就会变得单一、无趣。
这让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另一场文人雅集。三月三日,会稽山阴,流觞曲水,兰亭雅集。当酒杯流到自己面前,年幼的王献之没有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作诗不成,便按规矩罚酒三觥。若是此时王羲之为此大作文章,苛求儿子一定赋诗一首,或是像贾政一样讽刺其“竟也有不能之时”,恐怕不但会伤了孩子的信心,也会毁了这场雅集的“畅叙幽情”之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3

主题

2741

帖子

90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0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23:49:07 | 只看该作者


誓为千里马,胜作一腐儒

作者:半粟方堂

贾宝玉在《红楼梦》一出场,曹雪芹就以他人口吻道出这位公子哥儿的与众不同,此后的文字更将他的“乖张”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贾宝玉是逆子还是孝子?是浪子还是赤子?是真人还是俗人?是多情人还是专情人?是纨绔子还是混沌儿?《红楼梦》的读者们,无论从中国古典哲学,还是西方古今哲学,从佛家、道家、儒家的文化视角,历来争论不一,对贾宝玉的矛盾场与共生结构,力求剖析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甚至当今社会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古典文学中以“试才题对额”乃历代文人雅好,书斋名、亭阁名、诗文赋卷名,文人字号、别称、功臣谥号等,都蕴含着自身的家学渊源、内涵修为和境界追求,虽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区分高下,在行家看来,可谓显而易见。这当中,肯定与作者饱读诗书,引经化典,信手拈来的基本功夫分不开,但要脱颖而出,高人一筹的似乎要跳出“庐山真面目”,另辟蹊径,方能识尽“远近高低各不同”,别开生面。
古之取仕,今之选才,离不开一个评判的机制和标准,中国科举制度延续过千年,虽然有数次改头换貌,但其评判标准似有定式,我们可以概说为“标准答案”否,当然,这必须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执政要求和价值取向,也必须符合汉民族固有的审美倾向和道德标准,历代入仕者,都必须以道德文章相统一为永恒标准。当然,诸如秦侩、蔡京者毕竟是少数,但观其取仕之前或入仕之初的文集试卷,不乏以激扬文字而感慨系之。
曹雪芹在小说中描述的无论同题唱和,还是题赠互答,都离不开人物对这一基本文学创作的把握力,人物对时代信息的反映力,人物对文化背景的折射力,所以,看似雕虫小技,实则经天纬地。其实,无论是十二钗,还是贾氏两代人,他们在遵循科举取仕、著文立身或审美倾向等方面,有着同样的模式和道路,即“温故而知新”,讲求创新式传承,贾父虽然一个劲儿的骂宝玉,实则是鞭策,是肯定。这既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几千年至今还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乃至“江山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人类社会进程的基本法则。
王献之基于王羲之书法,法度之外,融入性情,有异于父,书史遂有“二王”之称。苏轼之于苏洵,出川后眼界大增,笔法为之一新,异于父之固法,“三苏”之功,后人自有评说。康有为变法,邹容著《革命军》,无一不是在承上中求新求变,从而连缀成更加博大丰富的传统。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求变、善于革新的民族,中国古桥梁建筑有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近代茅以升更是建造钱塘江大桥,当今海口至文昌跨海大桥的成功修建更是举世瞩目,中国国防科技的建设,更是从几十年前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今天拥有北斗导航、东风护卫、辽宁舰、歼二十露脸的强大阵容,无一不是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着弘扬传统锐意进取创新革命的强大基因,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如今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原因。
纵观曹雪芹之后三百年,我们今天民族的佼佼者不似有当年贾宝玉的“不肖”“无术”“任性”的“坏毛病”有些挂钩吗?贾政当年对宝玉“恨铁不成钢”和我们今天对各行各业的攻关人员、青年才俊提出的各种课题、各项目标不似有相同之处吗?我们要懂得判断这份关爱,而不是溺爱,我们要懂得倡导敏学好思、革故鼎新,而不是只停留于读“望天书”,甘作“通籍一腐儒”的书呆子,我们要懂得根植知识就是开发知识,把知识变成力量和资源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即使没有伯乐,我们也要树立做骄傲的“千里马”的志向和决心,因为“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红学研究已逾百年了,而且研究的领域早已不止文学的范畴了,我想,这也许正是文学的价值、力量和精神所在,这些经典的优秀的文学形象总是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影响在人们的骨子里,改变在人们的意识里,而且,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经久迷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4-4-19 23:34 , Processed in 0.0524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