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擀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结合前两联分析诗歌如何突出“早”? 2. 本诗虚实相映,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妙处。 大漠里的坚守 ①风掠过叶尔羌河,河边的胡杨傲然挺立。叶尔羌河的河水一路往下流,与和田河交汇,汇入塔里木河。在这里,凡有河水流过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胡杨的伟岸身影。 ②秋里塔格山就在前方,此时,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这是南疆夏天的早晨,黄少英带了构造室八个人准备翻越秋里塔格山,这可是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高山。可是,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黄少英执意要翻越过去。 ③沿着沟底而行,一直朝前走,南边横亘着一排山,翻过去,就可以下山了。可是这排山都是五六十米高的绝壁,无路可攀,下边又是一个水塘子,将路阻断了。他们好不容易过了水塘,却没有爬山的绳子。彼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手机没有信号,无可奈何,只好往下撤,沿路返回,再沿着河谷往下走。雪来云拥,天气冷极了,又走了6个小时,已经到了晚上11点,才走回下车处。 ④悻悻而归,黄少英有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⑤过了三年,他与外国专家合作,决心走另一条道,从南边往北走,翻越秋里塔格山。可是,当他们进入中间河谷地带,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间乌云翻滚,又是风义是雨又是冰雹,再次把他们给逼回来了。 ⑥从北向南,抑或从南向北,都没有穿越秋里塔格山,黄少英饮憾而归。 ⑦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淑越秋里塔格山? ⑧因为秋里塔格山和北边的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它们的露头点都可写进教科书。那里各种盐上层的构造变形样式都有,是研究盐下层变形的基础,是库车盐相关构造理论研究的起点。 ⑨盐相关构造理论?我问。 ⑩是的。黄少英说,我们坚信,库车的盐相关构造是最具典型性的,油气就藏在盐下成排成带的构造里。 ⑪你们关于这盐相关构造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 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⑬黄少英从小读书就争气,后来考上北京的著名学府,从本科念到博士。2004年,塔里木油田招了两位青年博士和几名硕士研究生,黄少英是其中之一。 ⑭黄少英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是夫妻双双入南疆。彼时,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难题,仍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国科学家提出的断层褶皱理论找油。按这个理论,找到背斜,就等于找到了油。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库车的石油勘探遇到了巨大挑战。黄少英在废井基地跑了三年,经过认真研究,向技术专家们建议,可否用“盐相关构造理论”找油,并请来有关专家赴南疆联合考察研究,在库车等地展开勘探。2008年,克深2井开钻,次年获得成功。 ⑮在黄少英的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他立志要在四十岁前,徒步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 ⑯我问他,大漠中迷过路、遇过险吗? ⑰有惊无险。黄少英淡然地说,沙漠地质考察,最让人担惊受怕的是天气。出发前,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天气就变了,一阵云来,一片雨过,河谷洪水陡涨,野马般从峡谷中冲出,一个躲闪不及,就可能被卷走…… ⑱没有想过离开?我问。 ⑲没有。黄少英摇了摇头。 ⑳为什么?没有机会吗? ㉑机会多多,很多企业挖我,甚至国内一流的大学也挖我。黄少英平静地说,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百科全书啊,搞地质的人,都会被它迷住的。这样好的平台,我怎么会放弃? ㉒正是凭着对塔里木盆地的行走踏勘,2020年,年近不惑的黄少英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㉓窗外,漠北的早樱开了。而到了秋天,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又将是一片金色的胡杨……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客观叙述黄少英坚守大漠勘探石油的事迹,直接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B. 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了胡杨,意在用胡杨的傲然伟岸正面衬托人物形象。 C. 第⑭段采用插叙,交代黄少英的勘探经历,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 D. 文章先后两次展现我和黄少英的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9. 黄少英一行人在翻越秋里塔格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10. 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但是,他决定,下次还来,带着绳子来! 11. 主人公黄少英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12. 仿照南仁东的颁奖辞,请你给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黄少英写一段颁奖辞。(6分) 《感动中国》献给南仁东的颁奖辞: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今期作文 1、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3、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首联“晨起”直接点出“早行”(1分);颔联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叠加表现初春黎明之景(1分);雄鸡报晓,残月未消时,诗人就已出发,未料还有更早出行之人,体现了“早”(1分)。(意近即可) 1.(3分) 本诗实写早行之景,(1分)虚写梦回故乡所见之景,(1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既展现羁旅之苦,又表现了思乡之情。(1分) 2.(3分)A 3.(3分) ①地势险峻,翻越艰难。②天气恶劣,变化莫测。③信号不好,联系不畅。 4.(4分) ①连用短句,节奏分明,语气坚定有力,情感得到强化。②先后用了两个“来”字,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黄少英翻越秋里塔格山的决心,突出人物形象。 5.(4分) ①不畏艰险,坚守理想;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④勇攀高峰,敢为人先;⑤潜心研究,追求真理;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一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6.(6分) 示例一:一个人走多远才能抵达梦想彼岸?是从喧嚣的城市抵达荒凉的大漠。一个人走多久才能看见真理的曙光?是从意气风发奋斗至年近不惑。16年,5800个日夜,大漠的油田勘探工作者黄少英,与风雪作伴,让中国油田勘探工作向大地更深处进军。 示例二:守得住初心,才能书写不朽传奇;经得住磨砺,才能实现人生理想。16年,5800多个日夜,扎根大漠行走勘探的黄少英,择一事终一生,探寻埋于地下更深处的奥秘。 (能围绕人物事迹、突出精神品质、语言流畅通达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