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黄翊晗)

[复制链接]

3279

主题

356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8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苟利国家生死以
——观《林则徐》有感
黄翊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千古绝唱,是他拳拳报国心的滚烫写照,是他彪炳史册一生的精神注脚,更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处,一曲震撼人心的爱国壮歌。当我在荧幕前看完《林则徐》,那句诗裹挟着百年前的风云,在我心中久久激荡。
夜晚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星子仿佛化作了电影的帧帧画面:少年林则徐在书斋伏案苦读,案头油灯如豆,却燃亮了他“治国平天下”的青云之志;朝堂之上,他临危受命,面对鸦片流毒的沉疴痼疾,眼神坚毅如铁,一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让满朝慵懒之气为之一振;虎门滩头,浓烟滚滚中他振臂高呼,将害人的鸦片付之一炬,那火焰映红了江面,更点燃了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魂……一幕幕,一帧帧,林则徐鞠躬尽瘁、清廉刚正的形象,如同一枚钢印,深深烙进了中国脊梁的精神骨髓里。
回望中国近代史的漫漫长河,那是一段蒙着厚厚尘灰的屈辱岁月,国土沦丧,人民蒙难,华夏大地任人宰割。可就在这样的黑暗里,总有英雄如明灯般刺破阴霾:是谁在渣滓洞的牢壁上,以热血刻下《囚歌》的绝响?是谁在刑场上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让革命理想比头颅更沉重?又是谁在荒漠戈壁中隐姓埋名,让蘑菇云在东方天际升腾,为祖国筑起核盾牌?他们,有着同一个闪亮的称谓——时代英雄!
他们如林则徐一般,在各自的时代浪潮里,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锚。林则徐在腐朽的晚清王朝里,明知禁烟之路如履薄冰,却以“苟利国家”的担当毅然前行;革命先烈在反动派的屠刀下,明知牺牲近在咫尺,却以“主义真”的信仰慷慨赴死;两弹元勋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中,明知隐姓埋名意味着与繁华绝缘,却以“强国梦”的执念默默耕耘……他们用行动向世人昭示: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命运,在纷繁乱世或太平盛世中都保持清醒与坚定,方能在历史的星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印记。
如今的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或许不必再经历虎门销烟的惊心动魄,不必再直面刑场就义的生死抉择,但“苟利国家”的精神内核从未过时。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当我们在田野间助力乡村振兴,当我们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添砖加瓦的人,都是当代的“林则徐”,都是新时代的追光者。
林则徐的虎门硝烟,不仅烧尽了害人的鸦片,更点燃了民族觉醒的火种。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炎黄子孙血脉里的精神图腾。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世,都要以国家大义为标尺,以理想信念为灯塔,在人生的航程中不迷航、不退缩。
当荧幕的光影褪去,林则徐的形象却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是历史的英雄,更是精神的路标,指引着后来者在“利国家”的道路上,勇敢地“生死以”,坚定地“避趋之”。这份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底气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5-9-18 07:00 , Processed in 0.0487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