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教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伟平书法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楼凌云处 理想照千秋(吴老师)

[复制链接]

507

主题

751

帖子

25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高楼凌云处 理想照千秋
——《岳阳楼记》的精神标高

岳阳楼雄踞洞庭湖畔,衔远山,吞长江,本是江南一隅的登临胜境。然而当范仲淹挥毫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这座土木构筑的高楼便超越了地理坐标,升华为承载士人理想的精神丰碑。《岳阳楼记》以楼为媒,以景寓志,将登高望远的视觉体验与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让“高楼”成为理想之高的具象载体,在历史长河中奏响慷慨激昂的精神乐章。
岳阳楼之“高”,首先见于其吞吐天地的空间格局。范仲淹虽未亲至岳阳楼,却仅凭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便勾勒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景象。登楼远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阴晦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明丽交相辉映,自然景观的万千变化尽入眼底。这种“高”不仅是建筑形制的巍峨,更是视野的开阔与胸襟的舒展。在古人的认知中,登高则意远,高楼成为连接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突破个体的局限。范仲淹正是借岳阳楼的空间高度,为下文理想境界的升华铺垫了雄浑的基调,让物理空间的“高”与精神境界的“高”形成巧妙呼应。
更深层的“高”,在于超越个人悲喜的价值抉择。面对洞庭美景,迁客骚人往往“以物喜,以己悲”,因景物变迁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而范仲淹却跳出这一局限,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准则。这种境界的超越,正是理想之高的核心体现。他笔下的岳阳楼,不再是单纯的观景之所,而是检验士人胸襟的试金石。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相连,登楼所见便不再是一己悲欢的投射,而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担当。这种超越私利、心系天下的情怀,让岳阳楼的“高”有了精神内核,从物理层面的登临之高,升华为价值层面的理想之高,尽显慷慨豪迈之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更是将理想之高推向极致。这两句话如黄钟大吕,震古烁今,既是范仲淹一生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国士人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当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在国家危难、百姓疾苦之时挺身而出,在天下太平、民生安乐之际方享其乐。这种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扎根于现实的担当;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兼济天下的胸怀。岳阳楼因这一理想而熠熠生辉,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精神灯塔,其“高”不再局限于建筑的高度,而是跨越时空、永垂不朽的精神标高。
范仲淹本人的人生轨迹,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实践。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念,在朝堂之上犯颜直谏,在地方任职时勤政爱民。被贬邓州期间,他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国事,以岳阳楼为寄托,写下这篇光照千古的雄文。文中的岳阳楼,既是他视野所及的精神想象,也是他理想追求的象征。他将个人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融入高楼胜景之中,让建筑成为精神的载体,让理想有了可感的具象,使得文章既具雄浑壮阔的气势,又有真挚深沉的情怀,慷慨激昂,动人心魄。
《岳阳楼记》的不朽,不仅在于其文辞的华美与意境的雄浑,更在于它将一座高楼与一种理想完美融合,赋予了建筑永恒的精神生命。岳阳楼的“高”,是理想之高的具象化表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当如高楼凌云,超越个人得失,承载家国担当;真正的士人,当如范仲淹般,以天下为念,以苍生为怀,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精神的高地。
时至今日,岳阳楼依然矗立在洞庭湖畔,而《岳阳楼记》所彰显的理想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坚守那份“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让理想之“高”如岳阳楼般,历经千年风雨而愈发巍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慷慨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教育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3

GMT+8, 2025-11-13 10:09 , Processed in 0.0511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