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本作文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 在“梦的赠予”这一情境中,“梦”和“赠予”是两个关键要素。 如何理解“梦”?材料开头引用的三句古诗对此作了提示。这三句诗分别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首诗均为经典名篇,且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三句诗有着内在的层次:“昨夜闲潭梦落花”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由此,这三句诗为学生拉开了一个理解、构思、表达的空间。这三句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具体的梦来抒发带有普遍性的情志的,它们提示学生注意:“梦”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梦想”。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赠予”是本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赠予”作为一种日常行为,学生并不陌生,但与“梦”结合,就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质。学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梦的赠予”这一情境的想象性,而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又恰恰需要基于日常经验,审视“赠予”的核心意蕴:赠予包含着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先前未有的联结。材料提示学生注意,在将梦赠予他人之前,我们“讲述”“记录”“实现”的都还是“自己的梦”,正是通过“赠予”,“梦”不再仅仅是我们之事,而也成了他人之事,成了对于“他人”来说的“自己之事”。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通过“梦的赠予”实现“我们—他人”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 学生还需要注意材料所提示的“梦”的独特意味。其一,梦中有“感受和期冀”,梦并非抽象概念的逻辑运作,而是关联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多个层面;其二,梦的独特又在于其个性化,在于梦和做梦者个体生命的紧密交织,在于梦呈现的是“我们的”感受和期冀;其三,梦是一种行为,是“做梦”,是向着未来开放的,能够以无拘无束的想象突破藩篱,“打开更浩瀚的天空”。 本作文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学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学生可以讨论倘若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学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梦的赠予”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题的立意范围之内。 【试题亮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在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统编语文教材在包括写作在内的多个板块均设置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本作文题体现了对课标和教材的呼应。 本题的中心情境“梦的赠予”,既新鲜活泼,又富于生活气息。基于这一情境展开写作,既可以极大地激活青少年学生活跃的想象,充分打开写作的议题空间,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引导他们写出真情真意,避免泛泛而谈。
优秀范文: 以梦为炬,照见人间温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是张若虚对岁月流转的怅惘之梦,“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李白对山河壮阔的向往之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对家国天下的赤诚之梦。梦,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独白,是精神世界最自由的驰骋。它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期冀。倘若有一天,我们能将梦赠予他人,便如同将星光撒入长夜,将温暖注入心田,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彼此的梦境中,寻得慰藉、勇气与前行的力量。 赠予他人以希望之梦,能为困境中的生命点亮前行的灯塔。人生之路难免坎坷,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有人在黑暗中迷失方向,在绝望中濒临崩溃。此时,一份希望之梦的赠予,便可能成为照亮前路的微光。苏轼被贬黄州,深陷人生低谷,却在与友人的唱和中,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之梦赠予世人。这份梦,是他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是面对逆境时的从容。它让无数身处困境的人明白,人生的风雨终会过去,唯有坚守内心的平和与坚韧,方能在泥泞中踏出坦途。又如张桂梅校长,在大山深处创办女子高中,她将“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赠予那些渴望求学的女孩。这份梦,是她对教育的执着,是对山区女孩未来的期许。它让女孩们相信,即使出身贫寒,也能通过努力挣脱命运的枷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希望之梦,是困境中的一束光,是绝望时的一份暖,它能给予人直面苦难的勇气,让人在黑暗中望见黎明。 赠予他人以共情之梦,能让心灵在理解与包容中彼此靠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行色匆匆,心灵之间难免筑起隔阂。而共情之梦,恰如一座桥梁,能跨越偏见与误解,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感受彼此的悲欢。史铁生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辈子,他将自己对生命、苦难与救赎的思考,化作一个个深刻而温暖的梦境,赠予每一位读者。在他的梦中,我们看到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梦,让我们懂得了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学会了包容他人的困境。当我们将共情之梦赠予他人,便是在传递一种理解与关怀,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前行。就像疫情期间,无数普通人用文字、画笔记录下抗疫的点滴,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梦想赠予彼此。这份梦,让我们在隔离的岁月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共情之梦,是心灵的纽带,是情感的共鸣,它能消融隔阂,凝聚力量,让人间充满温情与善意。 赠予他人以理想之梦,能为时代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个人的理想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每个人的梦想都能为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当我们将自己的理想之梦赠予他人,便是在传递一种责任与担当,激励更多人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之中。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将“科技报国”的梦想赠予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这份梦,是他对祖国的赤诚,是对科学的执着。它激励着无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鞠躬尽瘁,让中国在航天、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他将“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赠予世界。这份梦,是他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是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它让无数农业工作者深受鼓舞,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理想之梦,是时代的号角,是前行的旗帜,它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将梦赠予他人,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精神的传承,是价值的传递。希望之梦能让人在困境中坚守,共情之梦能让心灵彼此温暖,理想之梦能让时代不断进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会珍藏自己的梦想,更应勇敢地将梦想赠予他人。让我们以梦为炬,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温暖他人的前行征程;让我们以梦为桥,连接彼此的心灵,凝聚起改变世界的力量。相信当无数梦想交织在一起,便会汇聚成照亮人间的璀璨星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